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八

首頁
    彰于佛果上亦成事·妙觀一時轉不可分離。

    莊嚴論并無性後義以五·六不次示轉得也。

    又會成唯識論六·五次第雲。

    佛地論·成唯識約于因位先轉第六識得妙觀智後轉五識得佛果次第以六·五次第示轉得也。

    各據一義理無相違。

    然佛地論破準莊嚴有義非彰從因至果轉次第故。

    以此莊嚴論等(八七五六)義起執為盡理者破不應爾也。

    所餘疑難由古所會可消焉也(已上私)又子島私記曰。

    因問雲。

    轉識得智者可雲改識成智耶。

    答。

    不爾。

    論有二釋。

    一雲。

    智(心所)雖非識知而依識(心王)轉。

    識為主故說轉識得也。

    二雲。

    又有漏位智劣識強。

    無漏位中智強識劣。

    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雲轉八識得四智也。

    此初釋意雲識者心王。

    智者慧心所。

    轉有漏慧得無漏智其有漏慧依心王轉。

    識為主故寄總心王名轉現也。

    問。

    就初釋七轉識有漏位有慧(心所)故應雲轉慧得智。

    第八識有漏位無慧俱。

    何雲轉慧得智耶。

    又如何雲餘信等善心所有漏位無佛果上有耶(第二問難基辨私加)答。

    子島引從芳說雲。

    第八識因中雖無有漏慧即不妨有本有無漏慧轉成智。

    即從無漏鏡智種子中生現行也(子島雲。

    先德未決也。

    未見此文)(雲雲) 基辨私助答雲。

    從芳所言非無助據。

    成唯識十說四智心品所生得曰。

    所生得謂從本有種子所生(雲雲)本有者非如僧佉等實有一物之本有自性為因。

    大乘過未無。

    但當念現行心法爾緣起顯現道理具足。

    此雲本有種子。

    若爾大鏡智從本有種生鏡智及無漏善信等心所自可知已。

    遍行思心所于無漏善境造作心等故。

    無漏信等心所自本有種生。

    餘三智亦複爾。

    若爾何雲轉耶。

    謂轉耶時得自本種智相應心心品生簡擇用增清淨雲得智也。

    初地已上所得妙觀·平等二智亦自本有種生雲轉識得智也。

    轉者轉舍即斷舍棄舍。

    得者轉得即顯得生得也。

    如本論第十說。

     【章】或因果俱(至)中說六識鈔曰。

    七舉因果說六識類。

    勝鬘經中等者。

    彼經曰。

    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何以故。

    于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種衆苦。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雲雲)此經述記曰。

    六識謂眼等六識也。

    心法智者意識相應無漏智也。

    (雲雲) 【章】或因果俱(至)說七心界鈔曰。

    八舉七識之說。

    諸教者對法論二(十丁左)說七心界等也(瑜伽論中處處說)。

     【章】或因果俱(至)八謂八識鈔曰。

    九舉八識之說。

    楞伽·深密·密嚴等經瑜伽·唯識·百法等論說八識也。

     【章】或因果合說九鈔曰。

    十舉九識之說。

    此中有六。

    初标牒。

    二證第九識。

    三舉舊經論明第九識體。

    四舉今家所立。

    五舉證成所立。

    六結今家義今即初也。

     【章】楞伽第九(至)水中諸波。

    鈔曰。

    二證第九識。

    八九種種識等者。

    十卷楞伽第九今所引前文曰。

    依諸耶念法。

    是故有識生。

    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雲雲)今家以第九識雲染淨别開。

    他家難雲。

    楞伽既說依諸邪念法故第九非唯淨。

    染識位亦立第九識。

    今家通雲。

    依邪念法有九八識生者。

    含染淨意。

    若染八識則邪念為順之增上緣。

    若淨第八識則以邪念為違之增上緣。

    如立隐密佛性。

    若不爾則如來品現功德莊嚴經文如何通是。

     【章】依無相論(至)真俗合說鈔曰。

    三舉舊經論明第九識體。

    無相論者。

    按藏目無此論名。

    故古來種種異說。

    今詳以二門辨。

    初舉古師說是非。

    二叙今義。

    初是非古說者。

    或釋言。

    無相論者陳那所造無相思塵論(真谛譯)一卷。

    與新譯觀所緣緣論同本異譯也(今雲。

    檢無相惡塵論無如是阿摩羅之名。

    故或說非也)又有雲。

    此是轉識論中有如是說(雲雲)(今雲。

    次舉子島說是非中因辨)又子島私記曰。

    無相論轉識品曰。

    能緣有三。

    一果報識即阿梨耶。

    二執識即末那。

    三塵識即六識。

    境識俱泯即是空性。

    其空性者阿摩羅識。

    阿摩羅識即真如(雲雲)(今雲。

    子島所引境識俱泯等文。

    轉識論文也。

    非有無相論轉識品者故。

    子島釋不說)今撿轉識論(真谛三藏譯都一卷八紙有)論曰。

    問。

    遣境存識乃可稱唯識義。

    既境識俱遣。

    何識可成。

    答。

    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

    卒終為論。

    遣境為欲空心。

    是其正意。

    是故境識俱泯是其義成。

    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即是阿摩羅識。

    亦可卒終為論。

    是阿末羅識也(雲雲)(已上真谛譯轉識論文)基辨詳此轉識論文。

    斯論中有本論及釋論合糅成一部一卷。

    今此所引示問答文釋論之文也。

    此釋論未詳何人所造。

    恐真谛三藏所釋欤。

    今按本論文是唐譯顯揚第十六成無性品中文異譯顯然。

    如次下具辨。

    故有人雲轉識論中有如是說是非虛談。

    雖爾無此轉識論名無相論義。

    又子島雲無相論轉識品亦不允當。

    無如是論品名故。

    應知非雲轉識論亦名無相論。

    而轉識論初文雲。

    識轉有二種。

    一轉為衆生。

    二轉為法(雲雲)由是應知。

    轉識論非說轉識得智論。

    但論識轉作二相貌也。

    若準論說相則應雲識轉論。

    今準此方言應雲轉識論也。

    又瑜伽論記一曰。

    文備師雲。

    昔傳引無相論阿摩羅識證有九識。

    彼無相論即是顯揚論第十六無性品(雲雲)然彼品文無阿摩羅名(雲雲)基辨雲。

    以無相論雲顯揚無性品誠為善說。

    而雲彼品文無阿摩羅名未盡。

    不許新舊論文同異故。

    至次下述自義如見白日焉矣。

     第二叙今義者。

    基辨謹撿。

    今此章所雲無相論者非雲轉識論。

    此是真谛三藏所譯三無性論也。

    有上下二卷四十二紙。

    今以此三無性論并讀顯揚第十六成無性品。

    同本異譯顯然可知。

    三無性論文初雲立空品中人空已成未立法空為顯法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

    是與顯揚論成無性品雖文少異稍同。

    其成無性品雲。

    複次成空品中已成立衆生無我。

    非法無我。

    今為成立法無我故說成無性(雲雲)(今雲。

    三無性論中亦有本論釋論合糅。

    本論文與顯揚論成無性品大同少異。

    釋論未知誰人釋)三無性論上(十八丁右)曰。

    雲識如如者。

    謂一切諸行但唯是識。

    此識二義故稱如如。

    一攝無倒。

    二無變異。

    攝無倒者。

    謂十二入等一切諸法但唯是識。

    離亂識外無别餘法故。

    一切諸法皆為識攝此義決定。

    故稱攝無倒如如。

    無倒如如未是無相如如也。

    無變異者。

    明此亂識。

    即是分别依他似塵識所顯。

    由分别性永無故依他性亦不有。

    此二無所有。

    即是阿末羅識。

    唯有此識獨無變異。

    故稱如如。

    今大乘義破諸入并皆是無。

    唯是亂識所作故。

    十二入則為颠倒。

    唯一亂識則非颠倒。

    故稱如如。

    此識體猶變異。

    次以分别依他遣此亂識。

    唯阿摩羅識是無颠倒是無變異是真如如也。

    前唯識義中亦應作此識說。

    先以唯一亂識遣于外境。

    次阿摩羅識遣于亂識故究竟唯一淨識也(雲雲)基辨以此三無性論文并讀顯揚論成無性品無似是阿摩羅識文。

    實如文備師所言。

    然三無性論中說七真如。

    其第三識如如下說此阿摩羅識文。

    顯揚論成無性品中亦雖舉七種真如雲已前攝事品中說而略是。

    故無廣釋七真如文。

    由是閱前攝事品說七真如文。

    第三如雲唯識真如。

    即三無性論所雲識如如也其文曰。

    三唯識真如作意。

    謂如前說。

    乃至于染淨法所依(第八識)思惟諸法唯識之性(識性真如即第九識)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衆生染唯心淨故衆生淨(雲雲)此文中雲染淨法所依者第八識也。

    雲諸法唯識性者識性真如即第九識上有于言。

    此彰境第七聲。

    離第八識無别第九。

    于第八處有第九識。

    今染淨各别開且立名雲阿末羅識。

    章文雲真俗合說。

    即今于言意也。

    推求攝事品文有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