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部 第9節

首頁
    記的話,對于他在聽寫器上說的每一句話,他的墨水鉛筆的每一筆勾劃都是蓄意說謊這一點,他并不感到不安。

    他象司裡的每一個人一樣,竭力想把謊話圓得很完美。

    到第六天早晨,紙條慢慢地減少了。

    有半小時之久,氣力傳送管裡沒有送東西出來。

     後來又送來一條,接着就沒有了。

    幾乎在同一時候,到處工作都搞完了。

    整個司裡的人都深深地——也是暗地裡——松了一口氣。

    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任務,但是誰也不會提到這件事。

     現在無論哪一個人都無法用文件來證明曾經同歐亞國打過仗。

    到十二點鐘的時候突然宣布全部工作人員放假到明天早晨。

    溫斯頓在工作的時候,把那裝着那本書的公文包放在兩隻腳之間,睡覺的時候放在枕頭下,這時就提着它回了家,刮了胡子,洗了一個澡,盡管水不熱,幾乎一邊洗一邊就在澡盆裡睡着了。

     他爬上卻林頓先生鋪子樓梯時,全身關節咯咯作響。

    他很疲倦,但是已沒有睡意。

    他打開窗戶,點燃了肮髒的小煤油爐,放了一壺水在上面準備燒咖啡。

    裘莉亞馬上就來;同時還有那本書。

    他在那張邋遢的沙發上坐下來,把公文包的搭扣帶松開。

     這是一本黑面厚書,自己裝訂的,封面上沒有書名或作者名字。

    印刷的字體也有點不規則。

    書頁邊上都有點揉爛了,很容易掉頁,看來這本書已轉了好幾個人之手。

    書名扉頁上印 的是: {{《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愛麥虞埃爾果爾德施坦因著}}溫斯頓開始閱讀。

     第一kk無知即力量 有史以來,大概自從新石器時代結束以來,世上就有三種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他們又再進一步分為好幾種,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名字,他們的相對人數和他們的相互态度因時代而異;但是社會的基本結構不變。

    即使在發生了大動蕩和似乎無法挽回的變化以後,總又恢複原來的格局,好象陀螺儀總會恢複平衡一樣,不管你把它朝哪個方向推着轉。

     這三種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調和的……溫斯頓停了下來,主要是為了要享受一下這樣的感覺: 他是在舒服和安全的環境中讀書。

    他獨處一室,沒有電幕,隔牆無耳,不需要神經緊張地張望一下背後有沒有人在偷看,或者急忙用手把書掩上。

    夏天的甜蜜空氣吻着他的雙頰。

     遠處不知什麼地方傳來了孩子們的隐隐約約的叫喊聲。

     屋子裡面,除了時鐘滴嗒之外,寂然無聲。

    他在沙發上再躺下一些,把腳擱在壁爐擋架上。

    這真是神仙般的生活,但願能永生永世地過下去。

    在你搞到一本你知道最後總要一讀再讀的書的時候,你往往會無目的地翻開到一個地方,随便讀一段;他現在也是這樣,翻開的地方正好是第三章。

    于是他又讀了下去: 第三kk戰争即和平世界分成三大超級國家是一件在二十世紀中葉前即可預料到的事情。

    俄國并吞了歐洲,美國并吞了英帝國以後。

    目前的三大強國就有了兩個開始有效的存在:歐亞國和大洋國。

    第三個東亞國是在又經過十年混戰以後出現的.這三個超級大國的邊界,有些地方是任意劃定的,另外一些地方視戰争的一時勝負而有變化,但是總的來說,按地理界線而劃分。

    歐亞國占歐亞大陸的整個北部,從葡萄牙到白令海峽。

    大洋國占南北美,大西洋各島嶼,包括英倫三島,澳大利亞和非洲南部。

    東亞國較其他兩國為小,占中國和中國以南諸國,日本各島和滿洲、蒙古、西藏大部,但經常有變化,其西部邊界不甚明确。

     這三個超級國家永遠是拉一個打一個,與這個結盟,與那個交戰,過去二十五年以來一直如此。

    但是戰争已不再象二十世紀初期幾十年那種的你死我活的毀滅性鬥争,而是交戰雙方之間的目标有限的交鋒,因為雙方都沒有能力打敗對方,也沒有打仗的物質原因,更沒有任何真正意識形态上的分歧,這并不是說,不論戰争方式也好,對戰争的态度也好,已不是那麼殘酷,或者比較俠義一些了。

    不是那樣,相反,在所有三國之中,戰争歇斯底裡是長期持續、普遍存在的,象強奸、搶劫、殺戮兒童、奴役人民、對戰俘進行報複,甚至燒死活埋,這樣的事情都被視為家常便飯,若是我方而不是敵方所為,則更被認為為國盡忠,為民立功。

    但在實際上,戰争影響所及隻有少量的人,大多是有高度訓練的專家,相對地來說,造成的傷亡較少。

    若有戰争發生,一般都在遙遠的邊界,确切的地點一般人隻能猜測而已,或者在守衛海道戰略要沖的水上浮動堡壘附近。

    在文明的中心,戰争的意義不過是消費品長期發生短缺.偶而掉下一顆火箭彈,造成幾十人死亡,如此而已。

    事實上,戰争已經改變了性質。

    确切地說,進行戰争的原因的重要性次序已經改變。

    有些戰争動機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幾次大戰中已經存在,隻是程度較小,如今卻占了支配的地位,得到有意識的承認和實行。

     要了解目前的戰争——盡管每隔幾年友敵關系總要發生變化,但戰争還是那場戰争——的性質,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這場戰争是打不出一個結局來的。

    三個超級國家中的任何一國都不可能被任何兩國的聯盟所絕對打敗。

    它們都勢均力敵,天塹一般的防禦條件不可逾越。

    歐亞國的屏障是大片陸地,大洋國是大西洋和太平洋,東亞國是居民的多産勤勞。

    其次,從物質意義上來說,已不再有打仗的動機。

    由于建立了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産與消費互相配合,争奪市場原來是以前戰争的主要原因,現在已告結束,争奪原料也不再是生死攸關的事。

     反正這三個超級國家幅員都很廣大,凡是所需資源幾乎都可以在本國疆界之内獲得。

    如果戰争還有什麼直接經濟目的的話,那就是争奪勞動力了。

    在三個超級國家之間,大體上有一塊四方形的地區,以丹吉爾、布拉柴維爾、達爾文港和香港為四個角,在這個地區裡人口占全世界大約五分之一,這個地區從來沒有長期屬于任何一國。

    就是為了争奪這人口稠密的地區和北極的冰雪地帶,三個大國不斷地在角逐。

    實際上從來沒有一個大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