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花嚴者梵語欤漢語欤。
答。
漢語也。
問。
爾梵如何言耶。
答。
梵雲健拏骠诃。
問。
相配梵漢如何耶。
答。
健拏者雲雜花。
骠诃者雲嚴飾。
具可言雜花嚴飾經略雲花嚴經。
問。
何故花言健拏。
嚴雲骠诃耶。
答。
西國有一供養之具。
其重有六重。
下闊上狹。
每重置佛像。
說此經中重疊六位六位成佛。
相似其義。
所以花雲健拏。
嚴雲骠诃(雲雲)。
花嚴雲花。
四種蓮花之中何蓮華耶。
答。
反問。
先其四種蓮花者何耶。
答。
溫缽羅華·拘物頭花(新經雲拘某陀花)缽豆摩花(新經雲缽持摩花)奔荼利花也。
漢如次青黃赤白四種蓮花也。
答。
今花嚴雲花。
奔荼利花也(白蓮也)問。
何故有四種蓮花。
拘取白蓮華嚴此經。
答。
如有白色諸色之中根本。
為顯花嚴一乘諸乘根本雲言。
取白蓮華飾此經也(喻也)問。
法花經雲光。
雲白毫之光。
雲嚴雲白拂。
雲牛大白牛雲。
以是見取白蓮花事顯也。
今此經爾雲文無。
何可雲取白蓮花飾是經。
答。
法花一乘與華嚴一乘宗一。
所以準法花經取白蓮花雲飾此經無妨。
問。
以何知法花一乘與花嚴一乘宗一雲言耶。
答。
法花經露地牛車自有教義。
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
即如說花嚴經雲。
問。
何可知以此文法花一乘花嚴一乘宗一雲事。
答。
既差露地大白牛車。
如說花嚴經雲。
所以知又法花一乘花嚴一乘宗一雲事(雲雲)。
問。
約一乘若有種耶。
答。
爾有。
問。
有幾種耶。
答。
有三種。
問。
其三種者何。
答。
一者存三之一乘。
二者遮三之一乘。
三者直顯一乘也(直顯之一乘亦名表體之一乘)問。
且何雲存三一乘耶。
答。
般若深察等經雲存三一乘。
問。
何故般若深密等經雲存三一乘耶。
答。
不破三乘疑執。
不會二乘行果。
就無我之理一說一乘。
故般若深密等經雲存三一乘也(意乍存三說一乘雲事也)問。
何以知深密經名存三之一乘雲事。
答。
其經言。
相生勝義無自性。
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雲雲)以此文知深密經名存三一乘雲事。
問。
何以此文了知深密經名存三一乘雲事。
答。
故于其中立一乘者。
于三因三果就無我理一說一乘事也。
非有情性無差别者。
存三乘行果說一乘事也。
所以是文知深密經名存三之一乘雲事(三因三果者三乘因果也)問。
何以知般若經名存三一乘雲事。
答。
大般若經第四百四雲。
複有菩薩摩诃埵。
具足六神通遊戲自在。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所至國土無有聲聞獨覺之名。
唯有清淨一乘行者雲。
以是文知般若經名一乘雲事。
問。
爾名一乘事爾也。
何以知般若經名存三雲事。
答。
同經雲。
第一百六十八雲。
由此複有一切聲聞乘一切獨覺乘一切大乘出現世間雲。
以是文知般若經名存三雲事。
問。
何曰三乘行果耶。
答。
聲聞乘之行果獨覺乘之行果菩薩行果。
是雲三乘行果。
即如次羊車鹿車牛車喻。
問。
何雲聲聞乘行果等耶。
答。
聲聞種姓之人所修三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四谛(苦集滅道)等行。
雲聲聞行。
彼所證預流果等四果雲聲聞果。
獨覺種姓人所修十二因緣行雲獨覺行。
彼所證阿羅漢果雲獨覺果。
菩薩種姓人所修三性三無性唯識六度之行雲菩薩行。
彼所證菩提涅槃果雲菩薩果(雲雲)問。
無性攝論十義一乘雲。
存三遮三直顯三一乘中攝不攝耶。
答。
攝也。
問。
何攝乎。
答。
攝存三一乘也。
問。
爾先其十義一乘者何。
答。
無性攝論雲。
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諸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雲雲)是雲十義之一乘。
問。
爾依此二行頌開出十義一乘事何。
答。
一者為引攝一類說一乘。
二者為任持諸餘說一乘。
三者法等故說一乘。
四者無我等故說一乘。
五者解脫等故說一乘。
六者性不同故說一乘。
第七與第八令得二意樂故說一乘。
九者化故說一乘。
十者究竟故說一乘雲也。
問。
且為引攝一類說一乘雲意如何。
答。
為引攝舍利弗淨目天子法财王子等一類之不定種姓聲聞人說一乘雲事也。
問。
何故為此人說一乘。
答。
舍利弗釋迦昔在大通智勝佛第十六子時。
聞說法花經起大乘心。
依婆羅門施眼退大行取小乘果。
彼取小果入無餘涅槃畏灰身滅智。
彼為令不取小乘果說一乘雲。
問。
爾此人從何位退大行。
答。
十住之中從第六住退。
問。
何以知從第六住退雲事。
答。
優婆塞戒經雲。
舍利弗六十劫修大乘行。
依婆羅門施眼退雲。
所以知從第六住退雲事。
又八萬劫退(雲雲)。
今會雲。
若說雜劫八萬等。
若說純劫六十劫(雲雲)。
問。
何以此文了知從第六住退雲事。
答。
菩薩百劫修十住行而六十劫修退雲。
明知第六住退雲事。
問。
法花論說。
退已還發大菩提心。
聲聞雲今此雲舍利弗等一類不定種姓聲聞雲。
若同欤異欤。
答。
同也。
問。
何同耶。
答退已者。
舍利弗昔退大乘行。
還發者。
舍利弗今雲遇法花會聞說一乘回心向大。
問。
何以知爾乎。
答。
經雲。
我昔教汝志願佛道。
汝今悉忘而便自位已得滅度。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
為諸聲聞說大乘經雲。
又雲。
舍利弗言。
我今無複疑悔。
親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等(雲雲)以是文知。
退已者昔雲退大乘行。
還發者回心向大雲事。
問。
爾舍利弗耳名退已還發大菩提心之聲聞。
餘聲聞不名乎。
答。
爾也。
問。
其故何。
答。
舍利弗昔遇緣退大行取小乘果。
今靈山遇法花會聞說一乘回心向大。
故名之。
餘不定種姓聲聞不爾。
故不名。
問。
以何爾知乎。
答。
經雲。
親友有官事當行貧人。
醉酒卧。
以無價寶珠系差内衣裡舍去(雲雲)。
以此文知。
移他界之間退大乘行事。
問。
何爾知乎。
答。
親友者釋迦也。
貧人者舍利弗也。
寶珠者一乘種子也。
内衣裡者第八識也。
問。
經雲飲他毒藥者何。
答。
舍利弗退大乘行随那阇耶外道學彼典籍雲飲他毒藥也(謂那阇耶者略也。
具可雲那阇耶毗羅低子。
漢雲相子。
六師外道之中第三苦行外道者也。
六師外道者。
斷見外道。
常見外道。
苦行外道。
自然外道。
自在外道。
無慚外道也)問。
舍利弗遇馬勝比丘悟三谛者何。
答。
解苦集滅不解道谛也。
問。
何爾乎。
答。
馬勝比丘為乞食入城時。
佛誡命。
道可過□人。
為多不可說法。
由是馬勝但說三谛不說道谛。
故不悟也。
問。
爾彼說偈相配三谛何。
答。
偈雲。
諸法從緣生。
此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如是說此偈(雲雲)。
初諸法從緣生此法者。
說苦谛文也。
緣者說集谛文也。
及盡者說滅谛文也。
道谛法廣大。
舍利說不可信解。
所以佛不可多說誡也。
三乘種姓有身中人名不定種姓也。
此三種姓無身中人雲無姓有情也。
問。
涅槃經三種病人何。
答。
一者醫遇不遇定差。
謂定姓大乘根機勝故。
佛菩薩化緣遇不遇。
三無數劫中修大乘行定成佛喻之。
二者遇醫差不遇不差。
謂不定種姓遇佛菩薩化緣成佛。
不遇取小乘果喻之。
三者遇醫不遇不愈畢死。
謂定性二乘無姓共不成佛喻之。
問。
聲聞乘聲聞種姓同欤異欤。
答。
四谛教理行果雲乘。
能修行之所被機雲種姓也。
餘乘亦爾也。
五驚怖者。
一損驚怖。
謂小乘人聞小乘教以其為實謗無大乘。
今為聞大乘說先小乘非實而翻道生疑。
是雲損驚怖。
翻道生疑者。
先說有小乘涅槃。
而今說小乘涅槃非究竟。
大乘涅槃是實涅槃。
此乘涅槃又疑非究竟也。
二多事驚怖。
謂煩惱地前菩薩不定種姓者。
彼聞大乘行三無數劫中久遠可難修事。
生恐懼退大乘行可取小乘果。
為令其不退說一乘也。
三颠倒驚怖。
謂煩惱尤重不能聞一乘。
若為說一乘更生煩惱颠倒可驚怖。
所以為不說一乘。
四悔驚怖。
謂退大乘行取小乘果。
今聞說大乘悔昔修小乘行也。
五诳驚怖。
謂增上慢人也。
彼得小乘涅槃道滿更念無餘涅槃。
而今為說大乘涅槃。
彼何如來欺诳我等。
而驚怖也。
經雲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等文也。
問。
為任持諸餘說一乘雲意何。
答。
為地前位不定種性菩薩雲說唯一無二也。
問。
何故為是菩薩說唯一無二。
答。
地前位十住中第六住以前退位。
彼聞大乘行久遠難修退取少乘果入無餘涅槃灰身滅智。
可不成佛。
彼不退為令成佛說唯一無二言也。
舍利弗等一類聲聞退大乘行果既取小乘果。
所以其雲為引攝也。
地前不定種姓菩薩可退大乘行未退。
所以其雲為任持。
問。
約地前不定種姓菩薩有漸悟頓悟。
皆共為任持說唯一無二。
答。
正為漸悟菩薩說唯一無二兼令被頓悟菩薩。
問。
爾意何。
答。
漸悟菩薩機根劣故退大乘行可取小乘果。
彼令不退說唯一無二也。
頓悟菩薩機根勝故不待佛唯一無二說自修行大乘行。
而佛以一音說法時。
衆生随類受解。
何不被頓悟菩薩。
維摩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雲雲)以是文知爾也。
又花嚴經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雲雲)約地前地上菩薩有四不退。
一信不退。
謂十信中第六信也。
不退外道故也。
二住不退。
謂十住中第七住。
不退二乘故也。
三證不退。
謂初地已上。
起無漏智證真如故。
四行不退。
謂八地已上。
無漏智行相續不間斷故也。
問。
至第六信者不退外道者何。
舍利弗十住之中第六住退随那阇耶。
外道學彼法文耶。
答。
彼雖學其法文不退意樂。
所以不相違。
意樂者。
随外道雖學。
彼是非真實道理。
從是外念可有真實之道理故不退意樂也。
問。
三乘别者。
取趣真如可别。
何真如一故雲說一乘乎。
答。
譬如三獸雖體異渡河一。
又乳牛之色雖别白黑所漉乳皆如白色。
三乘異所證。
真如平等一味也。
問。
其三獸者何。
答。
兔馬象也。
兔浮渡河。
是喻聲聞淺解也。
馬踏半渡。
是喻獨覺半悟。
象踏底渡。
是喻菩薩深悟也。
問。
真如一者。
三乘同證一真如乎。
答。
二乘證生空真如。
菩薩證生法二空真如也。
故不同也。
問。
所證真如有差别者。
何雲真如一故說一乘乎。
答。
約證生空真如邊雲也。
約不證法空真如不雲也。
故不相違。
斷煩惱障所顯者。
雲生空真如二乘人所證也。
斷所知障所顯者。
雲法空真如菩薩所證也。
問。
無我等故說一乘雲意何。
答。
有真實補特伽羅可有乘差别。
補特伽羅無差别故乘亦無差别。
故說一乘補特伽羅者。
人我之異名也。
即三乘人名也。
補特伽羅梵語也。
漢翻雲數取趣。
依極煩惱數趣行五趣四生受生故雲數取趣也。
約二無我就人無我說一乘也。
問。
爾就法無我說一乘乎。
答。
就法無我亦說一乘也。
既深密經相生勝義無自性于其中立一乘。
故雲爾也。
于五蘊假者觀無我也。
解脫等故說一乘者。
三乘之人約煩惱障同得解脫故也。
二乘之人于煩惱障斷其現行種子不斷習氣。
佛菩薩共斷之。
于所知障二乘之人乍三不斷。
佛者現種習三斷之。
問。
約障得解脫不同。
何解脫等故雲說一乘乎。
答。
于煩惱障雲爾也。
非是所知障。
故深密經雲。
三乘同座一解脫床(雲雲)煩惱障礙二乘之菩提果不礙無上菩提果。
所以斷自果障煩惱障可不斷所知障。
無上菩提果煩惱所知共障。
所以佛菩薩共斷盡(雲雲)。
性不同故說一乘者。
不定種姓人身中有三乘之姓也。
故雲說一乘也。
問。
爾者可說三乘。
何雲說一乘乎。
答。
具有三乘性身中人必定可成一大乘果故雲說一乘也。
令得二意樂故雲說一乘者。
約意樂者。
佛約聲聞人得同自體之意樂故雲說一乘者。
得我即彼彼即我我既成佛彼亦可成佛意樂故雲說一乘。
問。
聲聞身中五蘊等法是有漏。
如來身中五蘊等法是無漏也。
有漏無漏既别。
何如來我與聲聞得自體同意樂。
答。
聲聞身中真如理與如來身中真如理體是同。
所以就真如理一我與聲聞雲得同自體意樂也。
後意樂意者。
佛于聲聞人得同自體意樂言。
我則彼彼即我。
我既成佛彼亦可成佛言。
一音之下令得二益故雲說一乘。
二益者。
一者聲聞人佛所攝得同自體意樂。
二者同名菩薩得記别。
是雲二益。
謂聲聞人佛所得同自體意樂(雲雲)。
我身即如來如來即我身之同自體之意樂攝得。
又舍利弗同會侍同名菩薩。
佛為聲聞人說同自體意樂得可成佛記别。
問。
初意樂與後意樂有何别乎。
答。
初意樂佛于聲聞人得同自體意樂。
後意樂意聲聞人佛所攝得同自體意樂。
所以義雖雲少異也。
化故雲說一乘者。
為應化人說一乘也。
則富樓那等五百人也。
依此有二意。
一為引異類不定種姓聲聞人依小乘令不入無餘涅槃說一乘。
二為對治二乘慢說一乘也。
初意者。
佛菩薩現聲聞形入無餘涅槃經八萬等劫從彼出發大乘心現成佛。
實類不定種姓聲聞人見是往昔耆尊入涅槃人從彼出發大乘意成佛。
況我等令思不樂成佛入涅槃也。
後意者。
二乘人欲得我此涅槃佛所為高舉心。
所以令念如來得此涅槃。
而佛菩薩化聲聞形示現入涅槃。
所以說一乘。
楞伽經雲。
樂着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得諸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覺。
法亦然。
得佛無上身(雲雲)花嚴師問雲。
此文入無餘涅槃二乘人佛菩薩引攝被導證從彼出回心向大文也。
爾物何證佛菩薩化聲聞之形入無餘涅槃從彼出文雲非實二乘乎。
法相師答雲。
若入無餘實二乘所導。
佛菩薩引攝證彼出回心向大文者。
入無餘實二乘灰身滅智同虛空故。
不堕有情趣不堕非情趣。
唯有清淨真如法界。
有何物所導佛菩薩引攝從彼出可回心向大。
既文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雲雲)明知是化一乘也。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