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耶印中。
欲金剛印。
進力禅智。
爪遣箭形也。
次觸金剛印。
禅智相交。
是箭正中其身。
觸近義也。
次愛金剛摩羯印。
又愛彼二界義也。
次慢金剛印。
以前印觸兩股者。
股是坐起自在處。
表大智大悲相導義。
今經中以膝輪屈申自在義表悲智自在義。
是故十回向光從膝輪放出(此宗家釋意也)又第十地灌頂位菩薩。
從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
照十方畜生界者。
謂畜生愚癡增盛無我緣。
悲大智為體。
愚癡翻此故即表大智大悲義。
又海憧比丘從兩膝出諸刹帝利婆羅門眷屬。
刹帝利是大悲自在義。
以十善法利萬民故。
婆羅門是大智自在義。
有大智慧利世間故。
從一處出二類者。
是表悲智相導義也。
依大智力故至實際。
菩提依大悲力故至衆生界。
即成三身三德因故也。
此等又以膝輪屈申自在義表悲智自在義。
今此印法以兩股坐起自在義表悲智自在義。
雖兩處異。
其義大同。
以前大悲印觸兩股而立慢金剛名。
即成此義也。
此四印雖有羯磨三昧耶不同。
其所表義皆大同。
儀軌文依大悲體用義釋四菩薩。
翻此又有大智體用義。
于四菩薩中别不分悲智不同。
雖然理實以欲觸二菩薩表大智。
以愛慢二菩薩表大悲。
其義如上說。
如彼月輪表大智。
蓮華表大悲。
約别說可有此義。
然儀軌但約悲智同體門作總說也。
思之可見。
若就行法。
欲修之時應作是觀。
金剛薩埵是毗盧遮那如來也。
四菩薩是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也。
五峰八柱樓閣是成普光明殿也。
然後從足下放百億光明。
十重作想。
事理觀等如常。
問曰。
何故轉此五尊成此五聖乎。
答。
依本經儀軌意。
五部諸尊一切曼荼羅不離此五身。
同一月輪。
圓光同一蓮華。
如次表大智大悲義(雲雲)是故此五聖皆攝在此中。
即分大智大悲體用為四聖。
合四聖成毗盧遮那故也。
故儀軌雲。
金剛薩埵三摩地等如上引。
其義可準知。
準此大意可得其義。
況複儀軌中。
以五密五尊各别配三十七尊。
即如文雲。
金剛薩埵者是毗盧舍那佛身。
欲金剛是金剛波羅蜜。
計哩計羅是寶波羅蜜。
金剛愛是法波羅蜜。
金剛慢是羯磨波羅蜜。
如此四佛四菩薩皆如是。
乃至内外四供眷者即彼四眷屬(雲雲。
本文列諸尊别别配屬。
今略抄也)又雲。
普賢曼荼羅不離五身(雲雲)今五聖亦普賢曼荼羅也。
但顯密為異。
或秘記雲。
從大日出四佛。
從四佛出四波羅蜜。
從此出普賢·文殊·觀音·彌勒(雲雲)即此證據也。
問曰。
彼軌文以金剛薩埵為中尊。
故雲普賢曼荼羅(金剛薩埵者是普賢故也)今五聖以毗盧舍那為中尊。
何雲普賢曼荼羅耶。
答。
主伴相成立此名也。
如彼毗沙門儀軌說曼荼羅。
中央圖釋迦佛。
以多聞吉祥為眷屬。
而名毗沙門曼荼羅。
此亦可同。
義準亦可通餘三聖也。
問曰。
五密瑜伽等是密教也。
今三昧觀是顯宗也。
何通修之耶。
答。
顯密通修義不可殆疑。
即如法華法等是也。
彼儀軌中令結誦寶山印言已。
說觀法雲。
即此寶山于其壇中轉成鹫峰山。
于山峰上即當一心專注觀想釋迦牟尼如來宣說妙法蓮華經。
又于中想多寶佛塔二佛同坐。
無量衆會圍繞聞法。
并諸分身釋迦于寶樹下坐寶座上。
自身親在佛前。
宣說妙法蓮華大乘勝儀(雲雲取意略抄)此即瑜伽行法中全觀念法華會上儀式。
良以見佛聞法時。
至者任根機期證會。
兩宗證果何強好差異乎。
問曰。
依瑜伽行門。
字輪觀時盡事理觀。
何故亦用此觀乎。
答。
如論說。
為令大智大悲大願等周遍故(雲雲)是故用顯密方便為令成就此觀智故也。
又有五密光明三昧觀三法合修之要法。
具可受顯密兼學明師口決。
今舉大綱。
衆目可例知而已。
雖作此說。
佛光三昧是坐禅法門也。
禅法者别于禅堂調息調身等。
方法具足可修之。
不可必用合行。
此唯任真言修行儀軌。
為一類機出其方便也。
用坐禅方法别修行之。
是為本式也。
予于禅堂别行不用合修也。
問曰。
此三昧法門從誰人相承得此乎。
答。
此又談不辄。
載别記(雲雲)但言。
或依知識。
或依經卷。
即上所引教理是高祖傳來證文也。
豈不懷仰信乎。
問曰。
此法為最深秘密。
若為有傳受法式乎。
答。
若欲授此法者。
先須令行者七日修加行法。
其法者如禅經雲。
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
四部弟子若欲坐禅。
先當靜端坐七日。
然後修心數息(雲雲)又雲。
定心守意修心修身。
調和諸大令不失時。
一心意不犯輕戒及與威儀。
于所持戒如護眼目。
如重病人随良醫教。
行者亦爾等(雲雲)準此文。
須令七日修加行法。
先須教數息法觀四大五蘊無我理等。
又先可令誦光明覺品·光明真言等。
然後一七個日成滿以後可授之也。
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下
承久三年十一月九日(醜時)于賀茂佛光山寺禅堂院住房記之
沙門高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