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

首頁
    有二分耶。

    答若望自教。

    不遮立之。

    若奪言之。

    同三乘故。

    名為同教。

    教是三乘。

    義即自宗。

    無有究竟自在果分。

    若約上同别教言之。

    即成所入。

    全是别教。

    即是别教。

    究竟果分。

    若約入門。

    即同三乘。

    問圓教十地。

    有二分耶。

    答總相論之。

    雖是因分。

    而亦于中分别二分。

    兩重二分。

    相望明故。

    在玄第十。

    如下具引。

     章當是不可說義下。

    二釋義。

    于中為二。

    一正明。

    二引證。

    初中亦二。

    初明義。

    後出體。

    初中亦二。

    初正陳。

    二征釋。

    今初。

    言當不可說義者。

    此拟正陳果分相狀。

    究竟自在。

    果海之法。

    深不窮底。

    廣弗得涯。

    難說難示。

    唯知有之。

    強以不可說義拟之。

    若不配之。

    豈知有之。

    非謂不可說義顯。

    問理是無相。

    故不可說。

    既不可說。

    是故果分。

    應言唯是無相真理。

    答此義不爾。

    今此不可說者。

    據果是探玄。

    故啻入佛果。

    一切絕離。

    非應指體而顯。

    非應對機示故不簡理事。

    一切皆絕。

     章何以故下。

    二征釋。

    于中亦二。

    初征。

    二釋。

    今初。

    何以故者。

    征也。

    此征之言。

    兼正有二。

    一雲。

    正征不可說之言。

    意雲。

    何故果分不可說乎。

    二雲。

    兼征當義之言。

    意雲。

    若此果分不可說者。

    直可絕言。

    不可言當不可說義。

    何必言當義乎。

     章不與教相應故者。

    二釋也。

    見此釋意。

    唯明不可說之所以。

    若明所以。

    其當義言。

    即自顯彰。

    故不别明。

    言不與教相應故者。

    問何故果分。

    不與教合。

    假使佛果内證法體。

    以佛辭辨。

    何不說之。

    諸佛辨才。

    應不能乎。

    答果海法門。

    諸佛内證。

    唯佛與佛。

    唯證相應。

    天隔機見。

    遠離外聞。

    然言說者。

    對機陳之。

    既非機見。

    為誰說之。

    是故全不與教相應。

    但佛辨說。

    對機明之。

    今望内證故。

    不用辨。

    問答佛說之。

    是有何過。

    答佛若說之。

    即堕因分。

    對機說示。

    不合體故。

    問若對機之佛。

    說果分法者。

    法對機緣故。

    應堕在因分。

    若果海佛。

    說果分法。

    不應堕因。

    法合果故。

    若由此義。

    果應可說。

    答唯佛與佛。

    對面言語。

    唯是證悟。

    不名為說。

    說者對機。

    顯示事故。

    不知之者。

    有可知義。

    名之為機。

    對此說示。

    果海諸佛。

    唯證相應。

    是故不立說之名言。

    問對機佛會。

    有諸神等。

    是則佛境界中之衆。

    彼果海佛。

    可有衆。

    若許有者。

    對此言語。

    即應果中有可說義。

    答果海之中。

    佛及諸神。

    唯是一味内證境界。

    神王非機。

    佛非能說。

    彼此諸人。

    唯證相應。

    并是舍那自境界故。

    問誰言。

    果中神王是機。

    雖同是佛。

    重彷對談。

    答果分之中。

    一切諸事。

    唯證境界。

    無不知義。

    故不名說。

    問義苑疏雲。

    果海離念而心傳。

    故不可說。

    理圓言偏故。

    不與教相應(已上)此意即謂。

    果海是理。

    故不可說。

    此義雲何。

    答義苑疏主。

    未必全爾。

    極果自内所證離相。

    故言理圓。

    非謂唯理。

    不簡事理。

    内證玄絕。

    問說教待機。

    為機說法。

    是故設教。

    必由二門。

    今果海法。

    可舉二義。

    謂離機根。

    及離教說。

    果海之中。

    無此二故。

    何教章中。

    唯舉離教。

    答設教由機。

    果海無機。

    既舉無教。

    故無機根。

    任運自彰。

    即不别舉。

    若委言之。

    可有二由。

    故指事雲究竟果海義。

    唯佛内證境故。

    對于機緣。

    發起言教。

    不可說其相狀故也(已上)此釋不與教相應故之句。

    此中即有二所以也。

    玄記第十。

    即有其意。

    釋摩诃衍論。

    明性德圓滿海。

    舉二所以。

    陳甚深相。

    集成記主。

    即引彼文。

    故彼記主雲。

    釋論第一曰。

    是法極妙。

    甚深獨尊。

    能得于諸佛。

    諸佛得不。

    故菩薩二乘。

    一切異生。

    亦複如是。

    性德圓滿海是焉。

    所以者何。

    離機根故。

    離教說故。

    第十又曰。

    此不二法。

    形于彼佛。

    其德勝故。

    其一切佛。

    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已上彼文)彼論具明性德圓圓海及修行種因海。

    圓圓海。

    是當果分。

    種因海。

    即當因分。

    故果分處。

    引圓圓海。

    今不相應。

    同彼離教。

    複古記主。

    亦引釋論或可。

    章意離機根者。

    是不與教相應之所由。

    故不别舉。

    共成一義。

     章即十佛自境界也者。

    二出體。

    此中意雲。

    此不可說性海果分。

    其體是何。

    即究竟圓滿。

    十佛自境界。

    是其性海果分體狀。

    此十佛者。

    大宋諸德。

    義苑等主。

    皆引離世間品成正覺十種。

    為此十佛。

    日域先德。

    指事等主。

    亦舉離世間品十佛。

    依元曉疏。

    廣明其相。

    複依章主。

    舉衆生等融三世間十身釋之。

    泛而言之。

    若言十身則衆生身等十。

    若此間言差别明之。

    若約互通。

    十身十佛。

    但名無妨。

    故如來身中十。

    并立身名。

    菩提身等。

    與離世間成正覺等。

    其體一故。

    融三世間。

    亦名十佛。

    故玄記第二。

    出此經教主雲。

    今釋此佛。

    準下文中。

    是十佛之身。

    通三世間(乃至)是故唯是周遍法界十佛之身(已上)身佛互名。

    無有局對。

    若依此義。

    今言十佛。

    通兩種十。

    然依至相大師解釋。

    且用成正覺等十佛。

    故彼十玄章雲。

    所言果者。

    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

    十佛境界。

    一即一切。

    謂十佛世界海。

    及離世間品。

    明十佛義是也(已上)本義既爾。

    依此為準。

    然亦不遮雙用二種。

    壽靈法師。

    雖舉二種。

    依章本意。

    正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