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

首頁
    界外之機也(已上)其中同教。

    先以三引。

    後令得一。

    與前攝界外機。

    得出出世益。

    有何差别。

    若以此門。

    名攝二機者。

    前段同教。

    亦可名通。

    若前唯名攝界外者。

    此亦可爾。

    前後其相是一同故。

    答所引之機。

    唯是一人。

    而由義門即有兩别。

    雖言俱攝二機與益。

    而從界外取之顯相。

    彼機出界處三界外。

    此是明外相對而明。

    故屬初門。

    攝界内機。

    得出世益。

    亦是世間出世相對。

    次出世間出出世間相對而明。

    是故從其界外。

    而取相對明之。

    此唯界外。

    界外之門。

    亦有出世及出出世。

    今此門中。

    從界内取。

    出世出出世。

    相對而明。

    前三後一。

    先攝後入。

    雖是一同。

    從末之處。

    即有差别。

    是故成立前後二門問前後二段。

    并是同教。

    義苑記主。

    以三乘同及一乘同。

    判前後異。

    雖然未見有其差别。

    前門既是三乘同入。

    後門亦是三乘同入。

    若見具德。

    前門可爾。

    到極處故如何。

    答從三乘教而後入一。

    彼此無異。

    前後是一。

    然彼自三入一實處。

    不明直見無盡具德。

    故唯名曰三乘同教。

    此是從三直入極處。

    深居本宅。

    即見本來無盡具德。

    是故名曰一乘同教。

     章若界内見聞下。

    二别教攝益。

    若界内見聞出世得法出出世證成者。

    義苑雲。

    此謂直顯一乘之機。

    故約三生而說。

    所以于具縛身中。

    見聞大威德法門。

    成金剛種。

    此是界内見聞生。

    依種發解。

    依解成行。

    即離結縛。

    此乃出世得法。

    是解行生。

    依行證入。

    出彼情解。

    是出出世證入生(已上)折薪雲。

    若界内下。

    約三生分二機二益也。

    言出世得法者。

    此如下說得法分齊。

    雲如普莊嚴童子等其身在于世界性等(已上)處住當是白淨實網博輪王位。

    得普見。

    肉眼見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海等。

    乃至約因門爾也(義如下釋)釋曰。

    亦即解行生也。

    言出出世證成者。

    即證入生也(已上)集成雲。

    界内見聞。

    如善财前生。

    曾見聞普法。

    成金剛種。

    出世得法。

    即從文殊。

    至于安住地神。

    出出世證成。

    即婆珊婆已上(已上)此明所列常途所談三生成佛次第入法。

    言或界内通見聞解行等者。

    義苑雲。

    或界内見聞解行者。

    此謂解行。

    一生通界内外。

    何以故。

    圓解圓行。

    見聞并具故。

    餘義同前。

    一生不克三生。

    必圓不落階斬故。

    屬别教一乘耳(已上)此義界内見聞。

    即其生内亦成解行。

    是故見聞解行。

    唯是一生。

    俱界内也。

    言餘義門前者。

    次前所列第二生。

    界外出世。

    唯是解行。

    第三證入。

    即出出世。

    折薪雲。

    或界内下。

    唯界内通解行。

    與上别耳。

    此如善财初見文殊時。

    經雲。

    又以大聖知此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

    深種善根。

    信解廣大。

    常能親近諸善知識。

    身語意業。

    皆無過失。

    勇猛精進。

    得菩提道。

    求一切智。

    成佛法器。

    其身清淨。

    猶如虛空。

    此則初見文殊。

    便贊過去善根就未猶信知。

    故知是界内。

    機已有見聞及解行也。

    後文殊言下。

    總信一切佛法。

    方是信位迤灑直到。

    得見普賢。

    方是因圓。

    并是解行生位。

    即得出世益也。

    第三生中。

    方證滿果。

    即界外機。

    得出出世益也。

    此約因圓果海。

    分二生也(已上)問此第三類與前若先于一乘。

    已成解行之者。

    有何差别。

    答前第一類。

    界内通見聞解行。

    第二生中得出世身。

    證第十地。

    即此生終。

    證果海法。

    若據義苑折薪釋。

    界内出世故。

    成解行。

    兜率天身。

    證十地法。

    不言果海。

    今此類者。

    界内通見聞解行。

    界外唯解行位。

    第三生者。

    是證果海。

    言此如華嚴經說者。

    複古雲。

    如花嚴者。

    所辨乘體教義攝機成益。

    皆是所诠。

    如經說。

    即約能诠教也(已上)問此别教門。

    三類得益。

    若指其人。

    各是何等。

    答此三段類。

    諸記所指。

    事非一概。

    就第一類指小相品。

    既無所濫。

    其第二類。

    折薪記主。

    指并莊嚴童子。

    第三類者。

    即舉善财童子。

    壽靈大德。

    此第二人。

    即指善财童子。

    而安等言也。

    諸記所指。

    皆在理在義。

    義苑雲。

    就上二章。

    談乘教機緣同别兩教。

    廣大周備。

    有如是者。

    何須下文複更分教開宗耶。

    答謂此中但論乘機未明教相者。

    何得同别之教章章而言乎。

    答此據通相。

    下就别相。

    所以通相則克佛本意。

    緣起因門。

    海印炳現。

    本末齊彰。

    一乘多乘。

    若同差别。

    機宜攝益。

    悉已圓臻。

    故上二章。

    作如是說。

    若爾同别之談。

    豈是本現耶。

    答殊不聞。

    如來為善伏太子。

    說圓滿修多羅。

    故知同别正是通方根本法故。

    若判不判。

    圓融無盡矣(已上)此一段文。

    彰上二章。

    有其功能義用。

    無盡三一。

    教義攝益。

    随應時機不失。

    利潤無盡。

    雖有後門。

    但是别相。

    宜緣周備。

    法義整足。

    彼此相資。

    上下互成。

    教義之美。

    深符時緣而已。

    第二教義攝益已竟。

     于時正安二年(庚子)十月二十七日。

    于東大寺戒壇院。

    以亥刻為實圓禅明房。

    拭老眼馳惡筆述之。

    功業不虛必證菩提而已。

     華嚴宗沙門春秋六十有一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康永二年普乘所寫之本校之。

     文化八年辛未九月二十二日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