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又問。
明淨行·梵行·三賢·十地·誰世間·入法界等諸品之中。
皆說對治行法等事。
何故花嚴名為平道。
是故刊定即作此難如何。
答。
清涼大師。
救彼破雲。
花嚴雖有随諸衆生。
各别調伏。
皆是稱性善巧。
一時頓演(已上)鈔雲。
疏雲雖有随諸衆生各别調伏。
此牒其破平道教中。
有屈曲之言。
皆是稱性一時頓演者。
釋成是平道之義。
以稱性之巧。
無邊差别。
皆是平道。
又一時頓演。
不同屈曲說權之時。
不說實。
說實時。
不說權說四谛。
唯為小乘。
說六度。
唯被菩薩故。
一切并陳。
最顯平道。
又說随衆生者。
說于世尊餘處随機。
非此經中是随機說(已上)海印定中。
一時頓現故。
說諸法。
亦是一時。
不同三乘諸教。
随宜各别而說。
探玄·大疏·刊定并明二教已。
更叙四異。
謂主處衆說也。
義苑舉之。
而在下施說異相十異中。
雖是彼說。
恐繁不引。
義苑引四異已雲。
此約化儀。
誠如所判。
但于屈曲之内。
未顯法之權實(上取大疏。
自下私語)便令多法渾同無别。
不能令人善識權實淺深之異故(已上)屈曲中。
權實者。
随分相望明之。
若望平道。
餘皆權故。
于屈曲中。
小權大實。
大中相權。
性實等也。
章依梁朝光宅寺下。
第九四乘教。
分二。
初舉人标數。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依梁朝等者。
大疏标雲。
梁朝光宅法師。
依法花第二。
立四乘教(已上)會解雲。
梁朝光宅法師者。
即梁武帝潛龍時。
宅嘗七日夜放光。
帝曰。
非我所居。
乃舍為寺。
今約處稱名。
故雲光宅法師。
即釋法雲也。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将軍。
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産在草見雲氣滿空因以為名。
七歲出家。
更名法雲。
從師住莊嚴寺。
為寶亮弟子。
亮每曰。
我之神明。
殊不及也。
方将必當棟梁大經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夏初。
于妙音寺。
聞法花淨名。
學徒海湊。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之妙。
獨步當時。
齋中書周颙。
琅玡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見雲公俊發。
目顧缺然。
初雲年在昔慈。
雅尚經術。
于妙法花。
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
始末照覽。
乃往幽嚴。
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
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
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
誠讀有聞。
嘗于一寺。
講贊此經。
忽盛天花狀如飛雪滿空而來。
延于堂内。
升空不墜。
說講方去。
有寶志神僧。
道超方外。
與雲互相敬受。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雲所。
辄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慈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永昂雲。
有常供養僧。
學雲法花。
日夜發願。
望得慧等之。
忽夢見一僧。
曰。
雲法師燈明佛時。
已講此經。
那可卒敵也。
大道三年三月二十七日。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兩宮悲恸。
琅玡王筠。
作銘志。
湘東王箫譯為制文(已上)日月燈明佛。
目妙光菩薩。
說法花經。
曆六十小劫。
彼佛滅後。
妙光菩薩。
持法花經。
滿八十小劫。
為人演說。
彼佛八子。
皆師妙光。
妙光教化。
會住不退。
其八王子。
轉次成佛。
最後小子。
名然燈佛。
釋迦是燃燈弟子。
釋迦二大僧祇滿。
逢受記别故。
妙光菩薩有八百弟子。
彌勒其一。
言妙光者。
即文珠也。
明知法雲法師。
即昔妙光菩薩也。
講經感天雨花事迹。
寔可知焉。
所立四教。
歸宗在茲。
章謂臨門三車下。
二依法陳相。
亦二。
初正明。
三[攸/忍]立。
今初。
義苑雲。
太白牛車方為第四者。
謂一乘。
但不得故者。
羊鹿是虛指。
出門不上車。
牛車若是實。
出門即合上牛車。
亦不上。
明三皆虛指。
約法說者。
昔指三乘三界門外。
二乘出界。
無有實果。
菩薩出界。
豈有實證。
俱無實證。
名不上車。
明知三乘皆是權設。
即是權教。
三乘四衢等賜。
即是實教大乘。
無乖教理。
然若唯說法花為實。
則抑諸般若及諸大乘了義之經。
皆成權故。
是知昔大亦有權實。
法花但會昔權故。
說三皆虛指。
昔實不滞方便。
故不會之。
抑又法花。
三乘重舉。
昔權已皆開顯。
唯明一實。
不同昔日隐閉權乘。
若以此分權小者。
故未為允當耳(已上)文中初。
記主直釋章文。
無乖已下。
至故不會之者。
分别彼宗順違。
全取大疏文。
但皆成權故一句。
是鈔文之。
抑又已下。
記主明法花所開三乘分齊。
若以已下。
記主結成所立有違。
言權小者。
小字應作實字。
意雲。
若以此四乘。
分權實者。
未為允當。
以唯法花為實。
抑分前實教故。
問。
光宅大師。
所立教相。
或立三種教。
或立五時教。
今雲立四乘教。
其所定指是何。
答。
所立教相。
彼此有由。
随舉即得。
不可偏局。
若據随化。
而廿用者。
三教五時。
事義有在。
若就自立。
而作判者。
即分四教。
為其規模。
何者。
昔震國南地三家。
北地七家。
各立教義。
攝判諸教。
是名南三北七十家。
天台大師。
一一破之。
然後自立四教五時。
所言南北者。
荊溪疏記十雲。
言南三北七者。
南謂南朝。
即京江之南。
北朝即河北也。
自宋朝已來。
三論相承。
其師非一。
并禀羅什。
但年代淹久。
文疏零落。
至齊朝已來。
玄綱殆江南盛弘成實。
河北偏尚毗昙。
于時高麗朗公。
至齊建武。
來至江南。
難成實師。
結舌無對。
因茲朗公。
自弘三論。
至梁武帝。
敕十人止觀诠等。
令學三論。
九人但為兒戲。
唯止觀诠。
習學成就。
诠有學士四人。
入室。
時人謂曰。
興皇伏虎朗。
栖最得意布。
長幹領語訴。
祥衆文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