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三

首頁
    經。

    說唯識是也。

    若非漸次。

    而入道者。

    大不由小。

    即無三時諸教前後。

    約其多分。

    即成道花嚴等中。

    說唯心。

    是多分頓漸。

    無别教門。

    随一會中。

    所應益故。

    華嚴說有聲聞在會。

    深密亦有聲聞發心。

    勝鬘經中。

    亦說一乘意生身等。

    攝大乘。

    說為不定人。

    說一乘故。

    法花經中。

    分别功德品。

    言仙說如來壽量品時。

    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

    發菩提心。

    如是等文。

    上下非一。

    故知法花亦被頓悟花嚴亦有漸悟之釋。

    若依覺愛定唯一時無漸次者。

    即違深密說有三時。

    若依劉虬定有五時前後次第。

    後無文說。

    然違三時。

    今總不依。

    若據衆生機品及理。

    可有頓漸之教。

    然不同于古說若不約機理。

    定判一經。

    為頓為漸。

    時增減者。

    頓漸不成。

    故唯識雲。

    我于凡愚。

    不開演。

    非遮不定及定性故。

    此依證果。

    若謂人天。

    即有四時。

    其二乘者。

    方便學法。

    是彼初學故。

    略不說。

    今依師授。

    略叙古今時利差别。

    其諸有智。

    任情取舍(已上)此一段中。

    三時義理。

    委細分明。

    教意極成。

    既言師受。

    即是慈恩窺基尊者。

    親承玄奘三藏口授。

    叙此教義。

    玄奘亦承西天戒賢論師口授。

    授之慈恩。

    提攝殷勤。

    宗緒繼續。

    唯識法相。

    大乘宗者。

    既立三時。

    備攝諸教。

    第三時教。

    是極了義。

    解深密經。

    即第三時。

    以為所依所宗本經。

    瑜伽師地。

    是所依論。

    五分建章。

    廣釋諸經。

    有十支論。

    各司廣顯瑜伽中義。

    謂百法。

    五蘊。

    顯揚。

    攝論。

    雜集。

    中邊。

    二十論。

    三十論。

    莊嚴。

    分别瑜伽。

    或除攝論。

    加理門論也。

    就中三十唯識者。

    世親菩薩之所造。

    具攝瑜伽義。

    大盡法性相。

    十大論師。

    各作解釋。

    護法解釋。

    絕倫飛威玄奘糅譯。

    總成十軸。

    護法為正。

    兼聚衆釋。

    名成唯識。

    彼中引六經十二部論。

    廣明唯識三性十地因果行住。

    斯乃了相大乘中通妙教。

    言六經者。

    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厚嚴經也。

    十一部論者。

    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别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雜集論也。

    建立百法。

    明有為無為之相。

    陳說三性。

    盡迷悟性相之義。

    五重唯識。

    是觀門之精緻。

    四重二谛。

    乃義解之旨歸。

    三乘五性。

    随機垂普齊之業。

    法相法性。

    任義窮決斷之德。

    五位修行。

    示三乘之因果。

    四智心品。

    顯三身之菩提。

    如是等法。

    此宗所說。

    義門極多。

    不能具舉。

    如來在世。

    彌勒菩薩。

    親随世尊。

    餐受此法。

    如來滅後。

    九百年時。

    彌勒菩薩。

    依無著請。

    下中天竺阿瑜阇國。

    于瑜阇那講堂。

    經四月夜。

    為阿僧伽(此雲無著)說五部大論謂瑜伽論·莊嚴論·中邊論·分别瑜伽論·般若論也。

    無著菩薩。

    受此諸論。

    普為衆生。

    弘演開導。

    更造諸論。

    廣被時廣。

    其天親師子覺。

    并無著昆弟法子也。

    各勝師化。

    大造雅論。

    如世親三十頌者。

    十大論師。

    各渧文藻。

    謂護法·德惠·安惠·親勝·難陀·淨月·火辨·勝友·勝子·智月也·親勝·火辨者。

    世親同時之匠。

    護法菩薩者。

    千一百年出世。

    勝友·勝子·智圓者。

    是護法之門人。

    德惠安惠·淨月者。

    厥之中間同時之人。

    難陀論師。

    亦出中間。

    慈恩傳三雲。

    阿僧伽。

    亦名無著。

    健陀羅國人也。

    佛滅後一千年中。

    出現于世(已上)義燈第一。

    無著兄弟三人出世。

    總言九百年。

    餘師釋中。

    雲九百餘年。

    今取折中。

    即是九百餘年。

    未足千年。

    此時彌勒菩薩。

    降下說法。

    法相中宗。

    始弘五天之根源也。

    次是無著菩薩。

    次乃世親菩薩。

    此時皆是九百餘年。

    不滿千年。

    法相血脈。

    世親之次。

    立于護法。

    為其祖承。

    然護法出世。

    多雲千一百年。

    而非限滿。

    唯是一千一百餘年。

    然戒賢論師者。

    護法菩薩親度。

    面受之上足門人也。

    依西域記第八。

    護法戒或賢。

    令破外道。

    而戒賢年少。

    餘人嫌彼年少。

    雖然師遂遣彼。

    令難外道。

    外道被诘。

    皆悉伏從。

    戒賢年淺。

    且約二十。

    以年滿二十。

    已受具戒故。

    然護法菩薩。

    年三十二。

    卒于菩提寺。

    護法亦居那羅陀寺。

    在彼玄奘所住房之南矣。

    震旦計佛滅年代。

    諸說非一。

    且依二說。

    一雲。

    依齊朝法上法師所說。

    取穆王時。

    佛入滅義計之。

    二雲。

    依隋費長房所說。

    取莊王時入滅計之。

    取穆王是遠。

    取莊王乃近。

    法相宗。

    唐朝人師。

    取穆王時計之。

    即依法上所說。

    如從方顯幽抄·元傅通贊鈔·遇榮仁王法衡抄等明之。

    日本法相先德學者。

    皆取費長房所說為定。

    今所述者。

    即依長房。

    戒賢年二十時。

    如來滅後經一千一百五十五年。

    若法上說。

    已經一千四百九十五年。

    此時護法盛住于世。

    若依長房言。

    護法出世。

    一千一百餘年。

    若依法上。

    年不相順。

    即三百餘年。

    前卻相違。

    戒賢二十之時。

    即當梁中大同元年丙寅。

    及日本人王第三十代欽明天皇禦宇七年丙寅。

    玄奘三藏。

    年滿三十。

    當大唐貞觀六年壬辰。

    于中天竺那爛陀寺。

    谒幹戒賢論師之時。

    戒賢年百六年。

    此時如來滅後。

    經一千二百四十一年。

    若依法上。

    經一千五百八十一年。

    當日本第三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