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間上上藏。
自性清淨藏。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
而客塵煩惱。
上煩惱所染。
不思議如來境界。
何以故。
刹那善心。
非煩惱所染。
刹那不善心。
亦非煩惱所染。
煩惱不觸心。
心不觸煩惱。
雲何不觸。
法而能得染心。
世尊。
然有煩惱。
有煩惱染心。
自性清淨心。
而有染者。
難可了知。
唯佛世尊。
實眼實智。
為法根本。
為通達法。
為正法依。
如實知見。
勝鬘夫人。
說是難解之法。
問于佛時。
佛即随喜。
如是如是。
自性清淨心。
而有染污。
難可了知。
有二法。
難可了知。
謂自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
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
如此二法。
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
乃能聽受。
諸餘聲聞。
唯信佛語(已上)此一段文。
總分為二。
初勝鬘自說。
二勝鬘夫人下。
如來述成。
自說亦二。
初直明染淨。
二何以故下。
征釋顯相。
初直明中。
先舉五藏。
是染而不染。
後此自性下。
是不染而染。
不思議者。
難可了知。
征釋中。
初釋染而不染。
世尊然有煩惱下。
釋不染而染。
兼明難可了知之義。
唯佛所知。
餘不能故。
佛述成中。
亦二。
初說主問佛。
後時佛下。
如來正述。
亦二。
初述歎印成。
後如此二法下。
定信解者。
初中先标述。
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者。
标不染而染。
有二法難可了知者。
雙标染而不染。
不染而染二門。
後謂自性下。
釋成。
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者。
釋染而不染。
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者。
釋不染而染。
問。
經顯文中。
唯明不染而染難知。
何言染而不染難知。
答。
雖俱難了。
不染猶易。
煩惱雖覆。
自性淨故。
然自體淨。
而被覆染。
此義極難。
是故數處。
重明此義。
然此二門。
難了無異。
是故述中。
雙明難知。
言有二法難可了知。
是其文也。
由此意故。
勝鬘自說。
并通二門難可了知。
以義取文。
但是顯了。
言有二門者。
謂性淨染污。
淨影疏雲。
如此二法。
牒前性淨有染二法(已上)性淨即是染而不染。
染污即是不染而染。
賢首大師。
深得經旨。
雙舉染而不染。
不染而染二門。
諸處引之。
準例應知。
今章唯引染及不染。
不引難可了知之言。
然上文。
言不思議常。
即是難可了知之義。
若真随緣。
作諸法者。
即應無常。
何故性淨。
是義難了。
唯佛境界。
若緣性淨。
應是常住。
何故無常。
此義難知。
佛境界故。
不染而染。
是不思議無常。
染而不染。
是不思議常也。
問。
如此所立。
諸教真如随緣性淨。
無不通暢。
若爾。
法相宗意。
不許真如受熏。
固守自性。
此義如何。
答。
所依經論。
何必守凝寂。
宗祖人師。
成有固執。
義苑雲。
問。
若雲凝然常是情計者。
且法相宗中。
廣談真如凝然。
堅如玉石。
不受熏變。
豈皆情計耶。
答。
若與之者。
對小施權。
得真如一分亦是常也。
若奪言之者。
執權為了。
二谛不融。
豈非情計欤。
故智論雲。
智障極盲闇。
謂真俗别執(已上)言智論者。
可言梁攝論也。
折薪雲。
清涼雲。
唯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
但後釋者。
定言不反。
失于随緣。
過歸後輩耳。
演義釋雲。
引唯識文。
結同法性。
故論雲。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釋曰。
既用真如。
為識實性。
明知。
天親亦用如來藏。
而成識體。
但後釋論之人。
唯立不反。
故雲過歸後輩。
況世親造佛性論。
廣用勝鬘(上皆祖文)今章出經論意。
即是不異無常之常也。
非正彼說(已上)天親論。
雲立随緣義。
而護法論師。
唯成不變義。
彼餘九大論師所立之義。
皆爾。
親光論師。
亦唯不變。
此并過歸後輩例也。
如台宗荊溪大師。
斷法相增壽變易(已上)諸論皆雲。
舍分段身。
而入變易。
天親論主意。
未必然。
但恐釋論義不正耳(已上)三十唯識頌雲。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已上)然護法論師。
唯立增壽義。
不許别盡别生變易。
彼師判言義不正耳。
即如是宗過歸後輩。
章問教中既下。
二真如無常。
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前既斷言不異無常之常故。
必可有不異常之無常。
然諸教顯文。
不言如無常。
何故諸教。
不說此義。
故言不就。
不言已說。
約顯文。
何說凝然故。
章答教中亦說此義下。
二答。
亦二。
初辨明宗意。
二結成教理。
今初。
言教中亦說此義者。
直定所立。
常與無常。
即體互融。
是故即體還常無常也。
今既真如不異無常。
由此義故。
成無常義。
言經雲者。
是楞伽經。
此是四卷楞伽第四文也。
七卷楞伽第五雲。
如來藏受苦樂。
與因俱有生滅(已上)此中意雲。
本覺真如。
是如來藏。
受無明熏。
與彼和合。
成有漏法。
惡因感苦。
善因感樂。
是如來藏。
流變所作。
故如來藏。
與煩惱随順運轉。
其七轉識。
是生滅法。
如來藏性。
即在此中。
是故藏性。
一切有為。
有漏法中。
随轉生滅。
指事釋雲。
是四卷楞伽第四卷文。
經雲。
如來藏常。
故作依持。
能令轉識知苦樂。
與七識生死因俱。
若生若滅。
元曉雲。
猶海水之動。
說名為波。
波無自體。
故無波之動。
水有體故。
有水之動。
如來藏與七轉識。
生滅随轉。
是故真如。
成無常義。
許随緣故。
問。
何故十卷楞伽雲。
如來藏。
不受苦樂。
非生因。
餘法者共生共滅(已上)三經同本。
當同處文。
與餘二本。
相違懸隔如何。
答。
于此文下。
雙有下染而染染而不染之義。
兩本即說不染而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