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七

首頁
    二以留種成義。

    此中梁論。

    世親釋本論由或至或盡等二句文。

    彼文雲。

    諸菩薩。

    留随眠惑。

    為助道分。

    不同二乘速般涅槃。

    由此事故。

    修道究竟。

    得習氣滅盡。

    及證圓智(已上)此中助道分者。

    四地三十七品菩提分法。

    及第七地萬行菩提分法。

    即修自利利他萬行。

    言修道圓滿萬行究竟故。

    言得習氣滅盡者。

    金剛心位。

    未盡習氣。

    十地斷障。

    解脫道時。

    各斷二障餘殘習氣。

    至佛果時。

    即除金剛所斷二障正使之習。

    是名習氣滅盡。

    言證圓智。

    即解脫道。

    佛果初念。

    此時習氣。

    得滅盡故。

    今言既雲留種者。

    即上所引諸菩薩留随眠惑等文也。

    此釋本論由惑二字。

    由所留惑至金剛故。

    釋論既言留随眠惑。

    修道究竟。

    習氣滅盡。

    及證圓智故。

    作既雲言。

    成立留惑至金剛義。

    上明斷煩惱障種竟。

     章其所知障行相細故下。

    二斷所知障。

    亦二。

    初明地地斷。

    二結成總盡。

    今初。

    言行相細故者。

    二障相對。

    煩惱是粗。

    所知是細。

    煩惱攝心。

    正障涅槃。

    所知障體。

    非惱心識。

    唯障二智。

    不令了知所知理事二境。

    行相大途。

    同煩惱障。

    而境量微細。

    相貌周遍。

    障礙菩提及利衆生生。

    遮礙根本後得二智。

    言正障菩薩道者。

    此所知障。

    正障自利利他萬行。

    菩提分法故。

    言地地别斷者。

    第六相應。

    俱生所障。

    十地之間。

    地地别斷。

    各斷一分。

    名十重障。

    行即十勝行。

    十度是也。

    位即十地。

    皆分清淨。

    次第增進。

    漸勝因圓。

    或則十障。

    自粗至細。

    智則地智。

    能斷妙惠。

    斷障各成。

    各有證理。

    名十真如。

    随十地故。

    有能證智。

    證十如故。

    是根本智。

    對真如故。

    方便後得智。

    對二利境故。

    雖是一智。

    向二境故。

    向惑名能斷。

    向理名能證。

    問地地别斷行相雲何。

    答俱生智障。

    有十重障。

    斷十障故。

    證十真如。

    斷障證理。

    待對法故。

    三十頌修道偈雲。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已上)釋論雲。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

    為斷餘障。

    證得轉依。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

    故說無得及不思議。

    或離戲論。

    說為無得。

    妙用難識測。

    名不思議。

    是出世間無分别智。

    斷世間故。

    名出世間。

    二取随眠。

    是世間本。

    唯此能斷。

    獨得出名。

    或出世名。

    依二義立。

    謂體無漏及證真如。

    此智具斯二種義。

    故獨得出世□智不然。

    即十地中。

    無分别智。

    數修此故。

    舍二粗重。

    二障種子。

    立粗重名。

    性無堪任。

    建細輕故。

    令彼永滅。

    故說為舍。

    此能舍彼二粗重故。

    便能證得廣大轉依(廣說如彼)所言十地所斷。

    一一障者。

    智障無量。

    約地為十。

    是名十地所斷十障。

    論第九雲。

    十重障者。

    一異生性障。

    謂二障中。

    分别起者。

    依彼種。

    立異生性故。

    二乘見道。

    現在前時。

    唯斷一種。

    名得聖性。

    菩薩見道。

    現在前時。

    彼二障種。

    必不成就。

    猶明與闇。

    定不俱生。

    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諸相違法理。

    必應然。

    是故二性。

    無俱成失(已上)異生障相。

    義理多論。

    率爾難陳。

    恐繁略之。

    總指其體。

    唯是分别二障種子。

    為第一障。

    問修道所斷。

    是十重障。

    是故十障。

    應唯修惑。

    何故第一是分别起。

    若爾。

    既是見道所斷。

    豈言修道十重障數。

    答論雲。

    雖初地所斷。

    實通二障。

    而異生性障意。

    取所知。

    說十無明非染污故。

    無明即是十障品愚。

    二乘亦能斷煩惱障。

    彼是共故。

    非此所說。

    又十無明。

    不染污者。

    唯依十地修所斷說。

    雖此位中。

    亦伏煩惱斷粗重。

    而非正意。

    不斷随眠故。

    此不說。

    理實初地修道位中。

    亦斷俱生所知一分。

    然今且說最初斷者。

    後九地斷。

    準此應知。

    住滿地中。

    時既淺久。

    理應進斷斷所應斷障。

    不爾三時道。

    應無别。

    故說菩薩得現觀已。

    複猶十地修道位位中。

    唯修永滅所知障道。

    留煩惱障。

    助願受生。

    非如二乘速趣圓寂。

    故修道位。

    不斷煩惱□成佛時。

    方便斷故(已上)此中意說。

    十重障者。

    是修所知斷。

    以十無明不染污故。

    此十重障。

    皆舉十地入心所斷。

    故初地障。

    亦舉入心。

    初地初是見道位。

    故此所斷。

    是分别起二障種子。

    住心已後。

    是修所斷。

    初地任出。

    非無所斷。

    此所斷者。

    唯修所斷。

    所知障品。

    後九地障。

    舉入心故。

    多分所引。

    初地舉初。

    故分别起。

    為十障數。

    此分别起。

    雖有二障。

    意取所知。

    雖非修斷。

    九地所引。

    舉初障故。

    理實初地任心出心。

    所斷障種。

    實是修斷。

    修道位故。

    初入所斷。

    唯見道位。

    九地所引。

    取初入故。

    初地所斷。

    開為二愚。

    一執着我法愚。

    是異生性障體。

    分别起惑。

    二惡起雜染愚。

    即是惡趣諸業果等愚。

    諸品類亦為愚故。

    有彼粗重。

    謂二種子。

    二之起所。

    無堪任性。

    皆是初地入心所斷。

    後九地中。

    二愚粗重亦爾。

    開十重障。

    為二十故。

    粗重亦爾。

    屬二愚故。

    金剛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