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八

首頁
    。

     章其菩薩人于二障中下。

    二明菩薩斷惑。

    亦三。

    初斷惑證理。

    二斷惑相狀。

    三惑障體性。

    初中亦二。

    初略說伏斷。

    二廣陳伏斷。

    初中亦二。

    初明所斷障。

    二明斷障位。

    今初。

    問終教大乘。

    立幾障惑。

    答終教大乘。

    建立二障。

    謂煩惱障。

    所知障是。

    問何故名為煩惱所知。

    答二障義雲。

    煩惱障者。

    貪瞋等惑。

    煩勞為性。

    适起現行。

    惱亂身心。

    故名煩惱。

    此從當體功能為名。

    又複能感界内煩惱之報。

    逼惱有情。

    令離寂靜故。

    名煩惱。

    是為因中說果名也(已上)此中二釋。

    初當體釋。

    同唯識論等說。

    後約果釋。

    海東别義。

    如佛地論等。

    取因緣果。

    通為煩惱障體。

    緣謂見修煩惱。

    因謂有漏業果。

    謂異熟報果。

    既以三種。

    為煩惱障體故。

    以煩惱。

    屬果為名。

    成因中說果義。

    丘龍又雲。

    所知障者。

    盡所有性。

    如所有性。

    二智所照故。

    名所知。

    法執等惑。

    遮止智性。

    不成現觀。

    覆蔽境性。

    不現觀心。

    由是義故。

    名所知障。

    此從所蔽及用得名(已上)此唯一釋。

    同唯識等說。

    上始教段引。

    今亦重引之。

    問此二障用。

    煩惱遮涅槃。

    智障遮理事。

    若有煩惱障二境。

    所知障涅槃義耶。

    答二障義雲。

    然人執等惑。

    亦有障于少分境智。

    而未遮于無上菩提。

    亦不蔽于一切種境。

    雖已斷此。

    不得彼故。

    是故不立所知障名。

    法執等惑。

    亦有少分感生死義。

    而不蔽于二乘涅槃。

    亦不止于分段生死。

    雖不斷此。

    而證離故。

    是故不受煩惱障名。

    與奪之意。

    義在此乎(已上)唯識論中。

    具說二障互障之義。

    随勝立名。

    始教大乘。

    于二障中。

    各分見修。

    見者分别起障。

    修者任運起障。

    亦名俱生。

    今此終教。

    其義不爾。

    唯立煩惱所知二障。

    不開分别及以俱生。

    言俱有正使及習氣者。

    二障各有正使習氣。

    複古記中卷雲。

    言使者。

    如世公使随逐其人。

    得便系縛故雲使也。

    此通二障。

    其習氣者。

    熏習氣分。

    孔目雲。

    大分有二。

    一種子熏習。

    二上心熏習。

    上心即是習氣異名。

    亦名粗重。

    違細輕故無堪任故。

    二障正使。

    各有二種。

    一現行正使。

    二種子正使。

    并彼習氣。

    總成三種。

    故演義鈔一上雲。

    二障有三。

    一現行。

    二種子。

    三習氣(已上)此三即各通二障也。

    然習氣亦有二。

    一種子習氣。

    二餘殘習氣。

    問何故種子名為習氣。

    答心心所法。

    通起現行。

    必有氣分。

    勢能習熏。

    此所熏成種子。

    與後現行諸法。

    作親因緣。

    故此氣分。

    名為習氣。

    今現種習中習氣者。

    即餘殘習氣也。

    問何故餘殘。

    名為習氣。

    答久近時分。

    諸所熏識。

    一切種子。

    雖起治道。

    皆悉斷滅。

    而其熏練串習餘氣。

    微細猶在。

    不能除盡。

    久來現行。

    連綿貫積。

    熏種生現之殘氣故。

    長時聚集餘熏難除故。

    小教中二乘聖者。

    殘習不除。

    唯佛斷盡。

    不染無知。

    大乘教中。

    聲聞無學。

    不除習氣緣覺少分。

    侵除習氣。

    唯佛如來。

    永斷習氣。

    問何故始教。

    于二障中。

    各分見修。

    今此終教。

    唯言二障。

    不分見修。

    答見修開合。

    由斷分齊。

    前始教中。

    見修别斷。

    故開二種。

    以為分别及以俱生。

    今此終教。

    于初地初。

    不分見修。

    一具皆斷。

    故唯建立二障。

    不别分見修異。

    縱有地上斷智障細。

    初地已斷二障見修。

    謂煩惱障全分。

    及所知障一分粗惑。

    初地即斷。

    其之二地已去斷者。

    即前所斷習氣。

    及所知障一分細惑。

    并其習氣。

    此細分者。

    即當智障修惑初分。

    既見修合斷故。

    不分見修。

    是故初地所斷分齊。

    煩惱障全。

    及所知障分别起全。

    并任運粗。

    即初地時合斷之惑。

    問若爾。

    見修體别。

    何故不開二種。

    答分别俱生。

    雖可體别。

    唯是一類煩惱所知。

    總相義一。

    故總合斷。

    不分行相。

    不同始教微細别開。

    問何故終教二障。

    見修一具合斷。

    唯立二障。

    答終教機熟。

    是故合斷。

    故不立彼分别俱生。

    不同始教機生别開。

    問機生熟者。

    望何建立。

    答三乘漸教之初故。

    名生機。

    三乘漸教之終故。

    名熟機三乘漸頓。

    望于一乘。

    皆是方便。

    今終教機。

    近順别教。

    别教一乘。

    唯就過患。

    生一生死。

    不分二死。

    于所斷法。

    唯總名障。

    不分煩惱所知差别。

    況分分别俱生差異。

    順此義故。

    終教機熟。

    不分分别俱生差别。

    而來入一乘。

    故分二障。

    不能就過患。

    為一際也。

    問終教二障相狀是何。

    答二障相狀。

    與始教同。

    謂煩惱障者。

    根本十惑。

    貪瞋癡慢疑及五見合。

    即六惑。

    總束五見。

    為惡見故。

    及随煩惱。

    大同始教。

    其所知障。

    與煩惱障數量等同。

    而礙二智。

    令迷暗故。

    體是一故。

    數量全同。

    用是别故。

    惑智分異。

    長水金剛記雲。

    然此二障。

    非謂抗行。

    皆由一心所為。

    但微著有異。

    所知則細。

    煩惱則粗。

    粗細雖殊。

    都無别體。

    猶如一水起動成波。

    微著有異于中亦有二義。

    才動則不能現像。

    同彼所知。

    猛成則覆舟溺人。

    況于煩惱。

    法喻相對。

    昭然可見(已上)圭峰定慧禅師。

    作金剛般若經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