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惑顯位門
問。
以攝論所說三十三僧祇。
望三僧祇時分。
有長短不同耶。
答(雲雲)疑。
兩方也。
有長短不同者。
菩薩修行非可有長短不同耶。
若無者。
三十三三僧祇名方異也。
尤可有不同耶。
問。
皮肉心三煩惱差别何耶。
章雲。
二寄皮等三惑顯三僧祇故。
梁攝論雲。
初僧祇斷皮煩惱。
第二僧祇斷肉。
第三僧祇斷心。
三以此三惑。
寄顯地地三心不同。
如梁攝論三十三僧祇中說。
地地之中入心除皮。
住心除肉(等雲雲)。
攝大乘論十一雲。
論曰。
複次三十三阿僧祇○不失增上方便。
欲顯入住出三自在故。
分阿僧祇為三十三。
論曰。
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
一信行阿僧祇。
二精進行阿僧祇。
三趣向阿僧祇○論曰。
于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
謂入住出。
釋曰。
為除皮煩惱障入初地。
為除肉煩惱障住初地。
為除心煩惱障出初地。
何以故。
地地菩薩煩惱有三品。
上品名皮。
中品名肉。
下品名心。
上品者下品道所破。
中品者中品道所破。
下品者上品道所破。
乃至第十地亦爾。
約此三品故各立三僧祇(文)時分義所委抄事了。
問。
寄起事心等三心。
顯法報化三身。
可□□□□耶。
答。
章引有人義雲。
有人解雲。
伏道是地前。
起事心是第六識。
法斷是地上。
依根本是末那。
以依緣賴耶本心故。
勝拔是金剛位。
根本心是賴耶(文)心者。
伏道者地前三賢位。
法斷道者地上位。
勝拔道者金剛心位也。
起事心者第六識。
造業而成五趣異熟果事故。
根本心者第七識。
恒緣第八見分執我我所故。
根本心者第八識。
二種生死根本故雲也付之付答申。
先地前位盡第六染心雲。
顯化身可爾。
第六識相應煩惱七地已前猶行。
阿□□盡耶。
次第八識自體白淨。
唯無覆□□□雲染心耶答。
第六相應煩惱七地已前現行。
始教心終教心。
二障種子初地斷盡。
況寄惑顯位門意。
以實斷不可被難。
所以十解已上伏盡第六識染心現行。
唱八相成道故雲顯化身也。
次第八自體白淨不染心者。
亦始教大乘心□說。
今終教意微細法執體。
所謂賴耶二識□□不覺義也。
故以第八識雲染心無夫問。
就答申終教意。
以賴耶不可雲染心。
尋第八識是所熏識。
□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四義。
若染心者。
以非此義。
豈強受熏耶。
況第八識障是染心者。
又見道無漏智初起位。
可無第八識障治相違故。
若許爾者。
無所熏義故種子應失。
又是勝莊師以異熟第八識釋根本心。
經文不雲染心。
終教意以賴耶雲染心答申退。
又設許染心以賴耶不可雲根本故。
彼大乘基師無見修惑相應心名起事心。
由此煩惱起造諸業。
異熟果□故。
善不善業相應之心名依根本心業。
是□所依本故。
三有苦果相應之心名根本心。
生死根本自體性故。
雲惑如惠沼師釋。
煩惱障并所發業名依根本心。
是煩惱所依本故。
根本心即二障所得果。
違此等義。
何釋如此耶答。
今終教心約不思議熏論之。
以可思議□□被難。
所以楞伽經不思議熏不思議□□□□□染心成所熏無失。
故起信别記之餘論中□□□初教就粗相說。
而實此識迷無相真如義邊故。
□□根本無明住地。
若不爾者。
即應常緣第一義谛。
即一衆生半迷半悟。
謂六七迷而第八識悟也。
又若其佛地與圓鏡智相應者。
則知凡地國與無明相應。
何以故。
與上相違故。
若若凡地餘識無明與相應。
□□非根本識自有。
若亦應佛地諸智非本識。
既佛地起者則知凡地起愚故不起也。
又若一向染煩惱别不得成無記法。
何以故。
若無煩惱則一向清淨不得名無記。
是故一向清淨者。
即名為善。
一向染者則名不善。
染淨無二故。
則非染淨名無記。
□□以淨屬真分。
染屬妄分。
二分不二名為和合賴耶無記識也。
若此位中無染細者。
以何簡淨成于無覆無記。
既無記非淨。
故知有染細也。
克覆言之。
唯真如體是故賴耶。
異熟唯是位也。
□回心聲聞故似說也(雲雲)。
章雲。
五以染心粗細。
寄于三位以顯三身。
如金光明經說。
依諸伏道。
起事心盡得顯化身。
依法斷道。
依根本心盡得顯應身。
依勝拔道。
根本心盡得顯法身。
有人解雲。
伏道是地前。
起事心是第六識。
法斷是地上。
依根本心是末那。
以依緣賴耶本心故。
勝拔是金剛位。
根本心是賴耶。
問。
寄三障顯三身可雲耶。
答。
章雲。
惑障清淨能現應身。
業障清淨能現化身。
智障清淨能現法身(文)付之。
法應化三身共斷三障所可顯也。
何偏雲惑障清淨能現應身等耶。
次雖應化可雲化應法。
如何雲如此耶。
答。
誠三身共所滅三障。
然而是寄惑顯位門意。
一相說非實斷。
仍雲爾無失。
次以智障為所依煩惱起。
煩惱起造業。
流轉生死。
所以依法身現應身。
依應身顯化身故。
譬如依空出電。
依電出光。
故寄此道理作此說。
處共非不滅。
□□□□□況源出金口微言。
不可起别意趣也。
但因□□□便不被難文言次第矣。
問。
以迷三無性所起煩惱。
寄顯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