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見聞抄下卷第三

首頁
    業并所得果。

    故不相違。

    若根本随惑名自性斷。

    若所發業名相應斷。

    據不善業作如是說。

    若其善業亦緣縛斷。

    若所得果名離縛斷。

    由自性相應斷顯有餘涅槃。

    由緣縛斷及不生。

    故顯無餘涅槃四斷事。

    司第五雲。

    斷有四斷。

    一自性斷。

    二相應斷。

    三緣縛斷。

    四不生斷。

    言自性斷者謂本随惑。

    性是染故。

    及不善業。

    業雖是思。

    如似五見。

    非相應斷。

    相應斷者。

    有漏八識五遍行全别境不定二各少分。

    自性非染。

    由與惑俱。

    斷相應時。

    心等解脫故。

    五十四雲。

    又後諸識自性非染。

    涅槃經亦雲。

    斷相應貪等名心解脫。

    又五十九雲。

    從彼相應及所緣故。

    煩惱可斷。

    然所緣斷。

    或不生斷攝。

    以無境故。

    或即不生。

    又由相應煩惱斷故。

    不為境縛名所緣斷。

    故彼雲相應斷。

    已不後緣境。

    故從所緣亦說名斷。

    緣縛斷者。

    一切有漏不染行法。

    不生斷者。

    惡趣異熟無想定等(文)探玄第十有釋。

    探玄記第十三。

    論斷義者有其三種。

    一自性斷。

    謂諸煩惱及相應心心所。

    不善有覆無記諸染污。

    見修道生。

    惑種永斷。

    此中心王遍行别境。

    性非染污非可斷法。

    與煩惱俱名相應縛縛斷煩惱故。

    說名為斷。

    二離縛斷。

    謂有漏善無覆無記。

    通色心等。

    非正違有性非可斷。

    由斷六識緣煩惱故說為斷。

    三不生斷。

    謂此見道斷見惑也。

    舍外道身。

    所依身。

    所依身無。

    即無想定。

    有無想報。

    并永不生。

    又招三惡道總報惡業。

    皆非根識亦名不生。

    三惡道報無根○郁單越等。

    亦皆不生。

    畜生餓鬼别報善業所依果無。

    亦不生也。

    此上且約初教說之問。

    緣彼經彼雜彼不同其相如何答。

    同略不釋小乘事。

    是何道理乎。

    答。

    一義雲。

    大乘異小事。

    無疑故也。

    一義雲。

    三乘中。

    不共聲聞斷惑。

    大都同小乘。

    故略不說也。

     二。

    問。

    章雲如餘别說(文)然唐本中。

    無此四字。

    爾者。

    此章加增。

    是何道理乎答。

    如問。

    宋本中無此文。

    然梅尾有鏡惠房方雲人。

    此僧為渡聖教于我朝陵海路入唐。

    然臨五教章講說之庭。

    聽聞彼談義之處。

    若依小乘。

    若依三乘之章文言。

    深煩了簡。

    依之。

    彼仁。

    日本國。

    語有如餘别說四字事。

    宋仁聞此說深信用之(雲雲)問。

    三乘斷惑之内。

    攝頓教欤答。

    師雲。

    三乘名雖通始終二教。

    是存三故。

    今殊專就之雲若依三乘也。

    頓教是泯二之教故。

    存三義猶以始終二教為本也。

     三。

    問。

    執與障不同如何答。

    執是别境心所中。

    第五慧心所也。

    于此慧心所中。

    以分位善慧惡慧兩别假立也。

    此二位中。

    惡慧以為執也。

    障是貪嗔癡慢疑。

    以之為本也。

    是障非執欤尋雲。

    若爾者。

    三見等是執非障欤。

    若非障者。

    十煩惱時。

    如何屬障乎答。

    執即是兼障故。

    十煩惱時屬障也。

    障更不可兼執。

    貪必障無貪故也。

    若不障者不可名貪。

    故障義要不可兼執也。

    依之護法論師意。

    執障各别故。

    執限第六七二識。

    障廣前五識通也。

    然執義不通前五識也。

    但安慧論師意。

    執障即一體得心故。

    障既五識通。

    執随通也。

    依之彼論師意。

    能變計通八識得心也。

    師雲。

    于中四種已下。

    分别俱生分别也。

    五識後起已下八識相應亦分别也。

    以嗔唯不善已下善染污無記三性分别也。

    此分别俱生已下。

    三界分别也。

     四。

    問。

    十煩惱釋名如何答。

    折薪記第四雲。

    總有下。

    此總明分别有十種。

    若别明者。

    即十通分别。

    六唯俱生。

    謂貪·嗔·無明·慢·疑·身見也。

    若小乘教。

    唯四俱生。

    除身邊二見也。

    一貪者引取無厭故。

    二嗔者忿怒不息。

    三無明者。

    迷闇不了故。

    四慢者自恃淩他故。

    五疑者猶豫不決。

    六身見者。

    于身執我我所故。

    七邊見者執心為斷常故。

    八邪見者撥無因果故。

    九見取者執劣為勝故。

    十戒禁取者非因計因非道計道故。

    又前五名鈍使。

    後五名利使(文)。

     五。

    問。

    章雲。

    邪師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答。

    前五識中。

    先眼生有九緣中。

    以第六識為明了依。

    如五識生起必假第六之義。

    今五識所起分别第六識中所起。

    邪師等三因依所起五識煩惱名分别起也。

    于五識中者。

    無計度分别故。

    第六依分别起也問。

    若依第六三因。

    他五識中。

    起分别雲者。

    同依第六三因。

    第七識中可起分别起煩惱乎答。

    師雲。

    前五識必是有間斷故。

    第六為明了依。

    五識中得起分别也。

    第七一類相續無間斷故。

    分别不起也問。

    四依相如何答。

    師雲六卷私記有釋可勘也。

     六。

    善惡無記三性事。

    唯識論第三雲。

    覆謂染法。

    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

    令不淨故又雲。

    記。

    謂善惡。

    有愛非愛果。

    及殊勝自體可起别故。

    此非善惡。

    故名無記同第五雲。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有漏之事。

    又雲。

    謂異生類三性心。

    時雖外起諸業。

    而内恒執我。

    由執我故。

    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文)又雲。

    雖由煩惱引施等業。

    而不俱起故。

    非有漏正因。

    以有漏言表漏俱故。

    又無記業。

    非煩惱引彼複如何得成有漏。

    然諸有漏。

    由與自身現行煩惱俱生俱滅互相增益。

    方成有漏。

    由此熏成有漏法種。

    後時現起有漏義成。

    異生既然有學亦爾。

    無學有漏雖非漏俱而從先時有漏種起故。

    成有漏于理無違問。

    第七與六為雜染依。

    增益于六。

    六識如何增第七。

    益有二義。

    一者增長二者不損。

    若增益起有漏時。

    設雖不能增長第七而不損害。

    非如無漏起必損彼不名增長(文)。

     七。

    問。

    大乘意。

    通迷别迷。

    其相如何答。

    論自有釋。

    唯識論第六雲。

    然迷四谛。

    苦集是彼因依處。

    故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别謂别迷谛相有總有大别。

    總謂十種皆迷四谛相起。

    二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二見。

    唯果處起(身邊二見多計有漏法故)别空非我屬苦谛故。

    謂疑三見(身邊邪三)親迷苦理二取(戒取見取)執彼三見(身邊邪)戒禁及所依蘊為勝能淨。

    于自他見及彼眷屬。

    如次随應起貪恚慢。

    相應無智與九同迷。

    不共無明親迷苦理。

    疑及邪見親迷集等。

    二取貪等準苦應知。

    然嗔亦能親迷滅道(嗔無漏緣故。

    迷無漏之谛理)由怖畏彼生增嫉故。

    迷谛親疏粗相如是(文)問。

    小乘意。

    别迷之相。

    如何答(雲雲)折薪第四。

    三曰。

    何下答中。

    一門惑力漸寬故。

    通障一切。

    二以能迷故義通。

    故障一切能迷義通具如上解。

    此揀小乘不通一切也。

    如小乘中雲。

    集滅除三見故。

    能迷義不通也問。

    何故小集除乎答。

    如集滅二谛。

    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者。

    由身見唯緣有漏苦果生。

    集谛體是業煩惱。

    是有漏因。

    滅谛體是無漏理。

    是無漏果。

    皆非身見所緣境。

    而邊見随身後生。

    身見更無亦邊見無也。

    戒禁取依身邊二見。

    二見更無亦無戒禁取也。

    又道谛除二見者。

    謂道谛體。

    是無漏因。

    亦非有漏果。

    故非身邊二見所緣境也。

    卻戒禁者。

    經是不緣身邊二見起。

    俱緣道谛下邪見而生。

    謂邪見以撥無八聖道支。

    然後戒取執為真道。

    此是非道計道也。

    前小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