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學沙門安然撰集
胎藏大法曼荼羅分(此卷出第七日造曼荼羅中大悲胎藏嘉會壇)
建立諸曼荼羅分第一
今據本經及以義釋四處重說傳法大阿阇梨為度弟子造曼荼羅灌頂法則。
一者大悲藏生都會壇曼荼羅如具緣品說也。
二者三昧相應轉字輪曼荼羅如成就悉地品。
轉字輪品說也。
三者成就字輪秘密壇曼荼羅如字輪品。
秘密品說也。
四者真實修證秘密位曼荼羅如真實智品。
布字品。
百字五品。
入秘密法品。
入秘密位品說也。
第一大悲藏生都會壇曼荼羅者。
本義釋十二秘密品雲。
前者大悲藏生是都會壇(文)依此誠文故名大悲藏生都會壇也(高野本十六雲嘉會壇)此都會壇則有三種。
一者佛以本誓現曼荼羅。
二者受持壇地入曼荼羅三者令依圖位畫曼荼羅。
一者佛以本誓現曼荼羅者。
經一具緣品二雲。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
希有世尊。
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
以種種方便為衆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說法。
唯願世尊。
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
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衆生為救護安樂故(文)本義釋三雲。
不思議法界即喻蓮華台。
種種方便道即喻蓮華葉。
此領解中文雖簡略而提舉宗通妙旨無所不周。
次即請佛。
唯願世尊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也。
今且約胎藏而為喻。
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托胎中。
爾時漸次增長為行業巧風之所匠成。
乃至始誕育時。
諸根百體皆悉備定。
始于父母種姓中生。
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
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伎藝。
伎藝通施行事業。
如于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随緣利物濟度衆生。
故名大悲胎藏生也。
複次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
如識種子歌羅羅時。
前七地以來為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
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
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
至如來一切智地。
如伎藝已成施幹從政。
故名大悲胎藏生。
又是一重秘密曼荼羅也。
今以蓮華喻此曼荼羅義。
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華葉之性已宛然具足。
猶如世間種子心。
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華疱時。
蓮台果實隐于業藏之内。
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
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衆緣之所傷壞。
淨色鬓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
既成就已于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文。
私謂。
以上五段是釋名也)
今此中妙法蓮華曼荼羅義毗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華藏具體。
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
如衆實俱成。
十世界微塵數金剛密慧差别智印猶如鬓蕊。
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華藏。
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晖相間。
以如是衆德輪圓周備故名曼荼羅也。
然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
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諸内眷屬。
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诃薩埵諸大眷屬。
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衆生喜見随類之身。
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
第二重如朝廷百揆。
第一重如宗枝内弼。
中胎如垂拱之君。
故華台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
若自本垂迹則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
從第一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
從第二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
若行因至果則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
第二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一重。
第一重之所引攝成就能見中胎藏。
由此言之則諸衆生類本性信解雖複無量無邊而此曼荼羅法門所為義利亦複罄無不盡故雲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衆生為救護安樂故也(文。
私謂。
以上五段是釋相也)
經雲。
爾時薄伽梵毗盧遮那于大衆會中遍觀察已告執金剛秘密主言。
谛聽金剛手。
今說修行曼荼羅行滿足一切智智法門。
爾時毗盧遮那世尊。
本昔誓願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衆生果。
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
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衆生故遍至十方還來佛身本位中住而複還入(文)本義釋雲。
本願因緣故。
一切如來同共集會同共印持。
以一戒一見故不應别衆也。
今将說滿足一切智智法門。
亦是諸佛大事因緣。
以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皆悉集會共以神力加持也。
漸次證入者如初無畏時。
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
第二無畏于有相觀中修曼荼羅行。
第三無畏于唯蘊無我心中修曼荼羅行。
第四無畏于法緣心中修曼荼羅行。
第五無畏于無緣心中修曼荼羅行。
第六無畏于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
離垢地以去各于自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
略以行位分之。
以作十六重深淺不同。
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種子心。
有大悲胎藏增長因緣。
有慧方便業受用之果。
如前所說。
從一一門各流出種種門等。
其中從因向果則三密方便展轉不同。
究極心王大海一味無别耳。
今此十方諸佛本行菩薩道時各乘一法門至于一切智地。
以将說普門衆行發起因緣。
同共入此大悲胎藏三昧。
從本所修行道漸次證入一一觀之。
或觀無盡法界以一切心為一心。
一切門為一門。
或觀無餘衆生界以一心為一切心。
以一門為一切門。
若以此十六重玄義橫豎統攝十二部經。
則旋轉無盡也。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身者。
前現莊嚴藏時普門一一身各遍十方随緣應物。
今欲說曼荼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部類分之。
自臍已下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
及二乘六趣種種類形色像威儀言音壇座各各殊異。
及其眷屬展轉不同。
普于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
自臍已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
各持三密之身。
與無量眷屬普于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
然此中自有二重。
從心已下是持大悲萬行。
十佛刹微塵諸大眷屬從心已上是持金剛密慧。
十佛刹微塵諸内眷屬。
通名大心衆也。
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
即此八身于一切世界中徒衆刹土名号身業諸受用事皆悉不同。
亦于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
又今普現随類身而言悉現如來身者明本迹俱不思議加持不二。
豈欲令獨一法界作種種形耶。
行者如是解時觀毗盧遮那與鬼畜等其心平等無勝劣之想。
辄從一門而入皆見心王。
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者。
謂初發淨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
已遍法界升第二住。
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
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
如是安布分位已即皆遍至十方。
于自法界門施作真言事業。
示現進修次第教授衆生。
此相現前了了無礙。
下文所說但開出此心。
作名字流通耳。
還來佛身本位。
本位中住而複還入。
意明一切方便畢竟同歸也(文)私謂。
以上五段是釋體也。
二者受持壇地入曼荼羅者。
經雲。
曼荼羅位初阿阇梨(具如經文)本義釋雲。
就衆多支分中最初明阿阇梨支分。
經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