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第四

首頁
    總有一百十一尊也。

    但二龍王此圖尊文及下門标文并雲第二重廂。

    此具緣品及秘密品并在釋迦眷屬文内。

    無畏法全儀軌并在第三重中。

    下灌頂文雲引弟子。

    至第一重門孫那優波二龍處下文言繞第三行道處至二龍王處禮。

    本義釋五此二龍王在第三重。

    同處亦有難陀等龍。

    然門标文三重例有四門。

    四門例有曲廂。

    廂例有六橛故雲第二重廂置二龍也。

    而義釋五圖位本文第一重中。

    四門有四大護。

    西門加二守門。

    第三重中唯有西門二守門者及龍王等。

    無畏儀軌觀壇場後供養法初有二守門及四大護。

    持誦文中第三重有西門二守門者及二龍也。

    法全儀軌二守四護同無畏本。

    但持誦中第三重有東門二守門者南北二門各二龍西門二守門者龍王也。

    若依此等諸文龍王定在第三重中增減少别。

    又轉字輪品及其義釋中畫第一重之次安四大護。

    其次出外畫釋迦壇。

    次文殊壇。

    法全儀軌三部之次列四大護。

    次列釋迦次第二重。

    次第三重。

    私詳道理四大護意本是大界。

    豈第一重限為大界。

    無畏儀軌先二守門。

    次結大界。

    次四大護。

    普遍佛刹六種震動。

    法全儀軌先結大界持十方國。

    次四大護。

    二守門者。

    準此二文四護應在三重之外。

    而本義釋安第一重。

    兩圖同是三藏所說。

    故知此義自有二途。

    亦知二龍第二第三重位二文亦是二途。

    但此品釋正文二龍明屬第二。

    故第三重百十一尊。

     持真言行者次往第三院 先圖妙吉祥其身郁金色 五髻冠其頂猶如童子形 左持青蓮華上表金剛印 慈顔遍微笑坐于白蓮台 妙相圓普光周匝互晖映 經中次說第二院菩薩眷屬。

    當釋迦内正東門中畫文殊。

    身郁金色頂有五髻。

    作童子形。

    左持泥盧缽羅。

    是細葉青蓮華。

    華上有金剛印。

    熙怡微笑坐白蓮華。

    此其标幟。

    阿阇梨雲。

    郁金即閻浮金。

    表金剛深慧。

    首有五髻表如來五智。

    久成以本願故。

    示作童真法王子形。

    青蓮是不染着諸法三昧。

    白蓮意明不異中胎藏也。

     私謂金剛印可決。

     右邊應次畫網光童子身 執持衆寶網種種妙璎珞 住寶蓮華座而觀佛長子 文殊北邊畫光網童子。

    身真金色。

    執持寶網璎珞莊嚴。

    坐寶蓮華。

    文殊持無相妙慧。

    而光網持萬德莊嚴。

    如智度說鹽和增味。

    行人失方便單修空慧堕斷見中。

    純修福德堕有所得。

    觀佛長子意在此也。

     左邊畫五種與願金剛使 所謂髻設尼優婆髻設尼 及與質多羅地慧并請召 如是五使者五種奉教者 二衆共圍繞侍衛無勝智 次作文殊五使者。

    一名髻設尼。

    二名優婆髻設尼。

    三名質多羅。

    四名地慧。

    五名請召。

    于妙吉祥左右次第列之。

    蓋各持文殊一智也。

    髻設尼是發端嚴義。

    邬波即其亞者。

    文殊以五髻微表五智故。

    此使者亦以義發為名。

    質多羅是雜色義。

    其五使者下各作一奉教者。

    皆跪向使者。

    如承旨形。

    悉是文殊三昧。

     行者于右方次作大名稱 除一切蓋障執持如意寶 舍于二分位當畫八菩薩 所謂除疑怪施一切無畏 除一切惡趣救意慧菩薩 悲念具慧者慈起大衆生 除一切熱惱不可思議慧 次第二重大日。

    左方畫除蓋障。

    西方俗法東向而治故以東為初方。

    南為左方西為後方北為勝方。

    今此壇門向西故當大日左方。

    圖中除蓋障左手持蓮華。

    華上有摩尼寶珠。

    右手作施無畏手。

    此菩薩及眷屬。

    皆大慈悲拔苦除障門。

    寶珠施無畏滿其願也。

    經雲。

    舍于二分位當畫八菩薩。

    謂除蓋障側當作二使者。

    然後如其次第置八菩薩。

    凡列眷屬皆令最初者在右。

    第二者在左。

    第三複在右。

    第四複在左。

    如是一左一右。

    次第置之。

    今此八菩薩中先以除疑怪在除蓋障右。

    施一切無畏在左。

    複次除一切惡趣在除疑怪之右。

    以救意慧在施無畏左。

    次複以悲念在除惡趣右。

    慈起在救意慧左。

    次複以除一切熱惱在悲念右。

    不可思議慧在慈起左。

    諸餘布位例皆放此。

     次複舍斯位至于北勝方 行者以一心憶持布衆彩 而造具善忍地藏摩诃薩 其座極巧麗身處于炎胎 雜寶莊嚴地绮錯互相間 四寶為蓮華聖者所安住 及與大名稱無量諸菩薩 謂寶掌寶手及與持地等 寶印手堅意上首諸聖尊 各與無數衆前後共圍繞 次北方畫地藏菩薩。

    間飾雜寶莊嚴地上。

    金銀頗胝水精四寶為蓮華座。

    令極巧麗。

    菩薩在上。

    炎周其身如在胎藏。

    此聖者主持寶王心地性起功德寶藏故。

    以雜寶绮錯莊嚴。

    其餘菩薩義亦同之。

    當地藏右置寶處菩薩。

    地藏之左置寶掌菩薩。

    次寶處右置地持菩薩。

    寶掌之左置寶印手。

    持地之右置堅固意。

    如是上首又各于其左右眷屬圍繞。

     次複于龍方當畫虛空藏 勤勇被白衣持刀生炎光 及與諸眷屬正覺所生子 各随其次第列坐正蓮上 今說彼眷屬大我菩薩衆 應善圖藻缋谛誠勿迷忘 謂虛空無垢次名虛空慧 及清淨慧等行慧安慧等 如是諸菩薩常勤精進者 各如其次第而畫莊嚴身 略說大悲藏曼荼羅位竟 次西方畫虛空藏菩薩。

    被鮮白衣左持蓮華。

    華上有大刀印。

    刀上遍生光炎。

    眷屬皆坐正蓮華上。

    此菩薩持如來等虛空慧。

    所以持大刀标幟也。

    白衣無垢是其教門外飾也。

    如大集虛空藏經廣明。

    此中眷屬所謂虛空無垢菩薩。

    虛空慧菩薩。

    清淨慧菩薩。

    行慧菩薩。

    安慧菩薩。

    如前次第左右列之。

    皆雲等者此上首尊各有無量眷屬。

    形相如圖。

    末雲略說竟者是傳度者以義結之。

    非經本文如上所說。

    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

    是心實相華台。

    大悲胎藏開敷。

    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

    故名大悲胎藏曼荼羅也。

     私謂。

    此第二重現文所說東方七尊。

    南方十一尊。

    北方六尊。

    西方六尊。

    都有三十尊位也。

    若加二龍是三十二尊。

    上來中胎九尊第一重十七尊。

    第二重三十二尊。

    第三重百十一尊。

    總成一百六十二尊。

    随經正文出都會壇曼荼羅竟。

    本義釋五(高野本六)有阿阇梨所傳曼荼羅圖及其印座形色等。

    具如彼文。

    又唐所傳曼荼羅本今現行世。

    别有圖樣一卷。

    與此品文多有不同。

    具如彼文。

    又有普集會壇印相位一卷。

    與經所說亦有不同。

    具如彼文。

    并是此。

    都會壇曼荼羅也。

    既有别本此中不出。

     中胎第一重界道。

    五色從内向外。

    白赤黃青黑。

    第二重白赤黑三色。

    第三重白一色。

     文和五年二月三十日以他本校點了。

     杲寶(生五十一) 一校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