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第一

首頁
    五大院抄 小僧安然略記見聞以為問答。

    或勘會誠文。

    或依準理趣為明教理之淺深對辯五教蓋善無畏義釋之意。

    為決行果之疏密簡擇四釋是不思議義疏之旨。

    若有萬一契合佛心願令自他不退菩提。

    若違教理覽者直刊。

    又于此中多載兩部大法秘密行相。

    故非大法之人不得辄入其手。

    于時仁和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抄畢焉。

     第一卷中大段為二。

    一釋五門三門不同中辯五門菩提心義有疑。

    二五門中第一釋名門中為二。

    一通釋菩提心名義中辯道覺梵漢不同。

    二别釋行願勝義三摩地三門名義自為三。

    一釋行願名義。

    二釋勝義名義。

    三釋三摩地名義為二。

    一通釋三摩地名義。

    二别釋為二。

    一約大日經。

    二約金剛頂。

    初大日經為二。

    一大日尊三摩地中辯胎藏名義。

    二三部三摩地。

    次金剛頂為二。

    一總釋阿娑頗那伽三摩地名義中辯金剛喻定金剛界金剛頂名義。

    二總釋五部三摩地觀五相成身中辯四人修觀義。

    即身成佛義。

     問。

    真言宗釋菩提心有幾門耶。

    答。

    此有二文。

    問。

    何。

    答。

    一菩提心義有五門。

    二菩提心論有三門。

    問。

    五門三門即何。

    答。

    文雲。

    菩提心義五門分别。

    一釋名義。

    二識體性。

    三辯一異。

    四明相狀。

    五述行願(文)論雲。

    菩提心行相三門分别。

    一者行願二者勝義。

    三者三摩地(取意文) 問。

    此二文是誰說耶。

    答。

    真言目錄并雲不空私檢二文論是龍樹造不空譯也。

    菩提心義無造主名。

    而古德皆雲不空造者有疑也。

    問。

    疑何。

    答。

    文中唯引華嚴維摩虛空藏菩提心經本業仁王經等。

    起信顯揚論等明顯教菩提心。

    非真言菩提心。

    又引長耳三藏說亦非真言三藏說。

    唯一處引大日經疏故有疑也。

    問。

    既引毗盧遮那經疏何言非真言義耶。

    答。

    大日經義釋亦名義記是一行記。

    何以不空三藏引為證乎。

     問。

    若爾菩提心論亦雲準毗盧遮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文)豈非不空引一行記乎。

    答。

    彼是後人。

    引彼疏文注入論中。

    而有論本書長行者寫生誤矣。

    問。

    抑大日疏無所引文。

    何言準疏耶。

    答。

    高野十四卷二十卷脫此文也。

    慈覺大師遍明和上圓成和上圓覺僧正等本并有其文。

    故知高野抄本脫去。

     問。

    菩提心義未有古德注雲。

    高野大僧正進官入唐覺法目錄中雲不空譯也。

    今謂。

    恐是彼不空集耳(文)此語用否。

    答。

    縱令不空集可集秘藏文。

    何故唯集顯教經論。

    故難用也。

    問。

    若終有疑不用彼五門耶。

    答。

    真言古德閉目信用。

    今須言不違古德且用彼文五門。

    問。

    若猶用之何故更疑。

    答。

    古人雲。

    疑是智之津也。

    為獲明說而陳疑耳。

     問。

    古德有雲。

    有目錄雲。

    菩提心論不空集也。

    故非龍樹說。

    此語用否。

    答。

    論雲龍猛菩薩造不空奉诏譯。

    而言不空集者無憑叵用。

    問。

    論題下雲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阿阇梨奉诏譯。

    次文初雲大阿阇梨雲(文)有本此文連書題下。

    故有人為不空集。

    何雲無憑。

    答。

    初雲大阿阇梨者是妙吉祥也。

    龍樹承妙吉祥而造此論不空譯之。

    故有正本以大阿阇梨雲以為論初文也。

    而連書題下寫生誤矣。

    然三藏滅後有敕于所譯經論儀軌皆令着三藏号故。

    或載存日号如雲大廣智不空。

    或加阿阇梨字或載滅後谥号如雲大辨正廣智三藏。

    或加存日不空字。

    唯其位品存日特進是正二品。

    滅後開府儀同三司是正一品。

    具出别傳可檢正文。

     問。

    大日經義釋雲(十四卷本文。

    二十卷本無也)阿阇梨于烏仗曩國撰出供養次第法(取意也)略有五分與第七卷供養法同。

    而何故此菩提心論引彼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文耶。

    答。

    菩提心論雲。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雲。

    若無勢力廣(經作繞字)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

    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經作醇字)純淨法也(文)今大日經第七卷供養法初有此文也。

    故三藏于烏仗曩國所撰出供養法即第七卷也。

    而彼第七卷供養法疏雲。

    和上(鞠多)于金粟王塔下感得。

    文殊現金色字于虛空中持供養法以授無畏(雲雲)故知無畏在烏仗曩國出彼所承。

    時人不了雲三藏撰出。

    此義釋本三藏說。

    一行記。

    智俨治。

    溫古再治。

    故本記外多加人言。

    故知菩提心論所引供養次第法者天竺本。

    見彼文非引三藏在烏仗曩所造文也。

     問。

    金剛頂義訣雲。

    龍樹咒白芥子打開南天竺鐵塔戶入中誦得菩薩大藏經大本中十萬偈(取意也)是龍樹初得真言之始也。

    非逢妙吉祥。

    而得也。

    何言妙吉祥說龍樹承之造論耶。

    答。

    海雲阿阇梨金剛界相承雲。

    大日如來付金剛手。

    金剛手付妙吉祥。

    妙吉祥付龍樹。

    龍樹付龍智。

    龍智付金剛智。

    金剛智付不空。

    不空付善無畏(取意也)依此誠文知龍樹承妙吉祥。

    問。

    若爾彼義訣文如何會之。

    答。

    彼義訣雲。

    龍樹初誦毗盧遮那真言蒙毗盧遮那自現真身授持誦法。

    龍樹持誦其法咒白芥子打開塔戶(取意也)夫真言者不從師受犯三昧耶。

    持之無驗。

    現在中夭死堕地獄。

    故知龍樹初承妙吉祥持誦之。

    問。

    妙吉祥誰。

    答。

    文殊師利。

    舊雲妙德(或雲妙音)新雲妙吉祥也。

     問。

    抑并用彼五門三門如何。

    答。

    私謂。

    當以五門通釋三門。

    問。

    意何。

    答。

    三門各出菩提心行相。

    五門通釋菩提心義相故也。

    問今文釋大日經宗菩提心義正用何文。

    答。

    正用義釋。

    兼可用法界無差别論。

    問。

    若爾不用前五門三門耶。

    答。

    開門依前釋義依後。

    問。

    何故兼可用法界無差别論耶。

    答。

    此論約法界體性盛明菩提心義故。

    問。

    菩提心經等盛明此菩提心義。

    何故不用耶。

    答。

    一者菩提心經等多唯明行願菩提心行相。

    故此大日宗多明三摩地菩提心行相故。

    二者睿山大師東西兩寶幢樘中入此論文以為菩提心标旗故。

    此論所明菩提心體性與大日宗菩提心體性同故(雲雲)已上略釋開門差别已竟。

     問。

    第一釋名義何。

    答。

    此有二意。

    問。

    何答。

    一通釋名義。

    二别釋名義。

     問。

    先通何。

    答。

    且有義雲。

    梵雲冒地悉多。

    唐雲覺心。

    問。

    古來多雲菩提心也。

    亦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此雲道心大道心也。

    若爾梵雲菩提質多。

    此間可雲道心。

    何故冒地悉多唐雲覺心耶。

    答。

    梵字vodhi菩提與vodhi冒地意同。

    以dhe提與dhi地同三昧聲。

    然此菩提今有人雲。

    敵對雲覺。

    梵雲末伽敵對雲道。

    古以菩提翻道者是義翻。

    今依敵對正雲覺也。

    羅什所翻智論雲。

    菩提名諸佛道。

    大日義釋引用此文。

    義釋譯菩提薩埵雲覺有情。

    此是本天台宗一行和上且順狀師語而所譯著。

    仁王經儀軌及陀羅尼門觀行儀軌同引不空所持金剛頂瑜伽經仁王般若真言中雲冒地(覺)質多(心)散惹那倆。

    此是本法相宗沙門良贲習玄奘語而所譯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古雲無上正真之道。

    新雲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若依羅什無畏不空一行等說。

    菩提亦雲道亦雲覺。

    若依玄奘菩提一向雲覺。

     問。

    若菩提與冒地同也。

    菩提正雲覺者。

    何故即身成佛義雲vuddhA沒馱vodhi冒地一字之轉。

    沒馱名覺冒地曰知耶。

    答。

    vuddhA沒馱正雲覺者是能覺者。

    vodhi冒地正雲覺也。

    是所覺法故。

    大佛頂等歸命諸佛中雲samyaksaMvoddhAya三藐三冒馱野者此雲正等覺者也。

    若說菩提文雲samyaksaMvodhi三藐三冒地者此雲正等正覺也。

    問。

    若爾何故彼成佛義雲samyaksaMvodhi三藐三冒地古翻遍知新譯等覺覺與知義相涉故耶。

    答。

    諸文分明故知彼成佛義誤矣。

     問。

    道之梵語正雲末伽的出何文。

    答。

    近出天台涅槃經疏四譯梵語中也(可勘正文)遠出大唐論衡佛法道士論議中也(可勘正文) 問。

    論衡意大略何。

    答。

    帝使道土翻道經為梵語之時。

    道士翻雲菩提修多羅。

    玄奘三藏破雲。

    天竺呼雲末伽大唐正雲道也。

    天竺若雲菩提大唐正雲覺也。

    而汝何故今雲道翻菩提(取意文)問。

    若約覺言天竺梵語有差别耶。

    又約道言梵語有種以否。

    答。

    若約覺語梵語種種。

    若以所覺為覺雲菩地。

    亦雲菩提。

    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古多雲無上正真之道。

    玄奘雲無上正等正覺。

    其dhi地與dhe提同三昧音。

    故天竺多通用。

    如me銘與mi弭是也(一)若以能覺為覺雲沒度。

    梵語千字文十地妙覺中雲嚩左蘇(妙)沒度(覺)是也(二)若以智覺為覺雲尾冒馱。

    梵語千字文雲尾冒馱(智覺)是也(三)若以求覺為覺雲冒地阿地。

    梵語千字文雲缽啰(二合)婆(發)冒地(菩)阿(引)地(提)阿(引)枳缽羅(二合意)是也(四)若以覺者為覺雲沒馱。

    古雲沒圖。

    亦雲佛圖。

    亦雲佛陀。

    大日經雲沒馱義釋雲佛馱。

    後漢代有佛像泛海而來。

    名曰浮圖。

    古有三藏名佛圖證(五)若以遍知為覺雲三佛陀。

    法華維摩列三号中雲三佛陀。

    金光明雲正遍知。

    大日經雲正等覺是也(六)若以警覺為覺雲底瑟吒。

    如警覺真言雲嚩曰羅底瑟吒此雲金剛警覺。

    或雲加持亦雲堅固是也(七)又雲三昧耶如大日義釋中翻三昧耶為警覺是也(八)天竺道言梵語種種。

    若以果道為道雲冒地亦雲菩提。

    dhi地dhe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