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頁
    為依。

    但是蝸牛媽媽告訴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殼。

    身上的殼雖不美麗,雖很笨重,但卻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棄自己,羨慕别人,哪裡會成功呢?” 禅宗要學人直下承擔,就是要我們自我肯定,舍我其誰。

    學佛修行更是要發掘自我般若①自性,顯發自我真如②佛性,了悟自心是佛,不假他求,從自心出發,建設一個清淨美好的淨土。

    觀世音菩薩手持念珠,他也是自己念自己,所以好事要先從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一天。

     【注釋】 ①般若: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

     ②真如: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

     【思考】 1.試述從我而起的意義。

     2.生活中有哪些事,必須從我而起? 3.讀完本文,你有何省思或啟示?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于人。

     一切好事,從我本身做起;一切壞事,從我本身改起。

     要求别人之前,先反求諸己;責怪别人之前,先反觀自照;賞賜别人之前,先了解公平。

     苦事多從自己做起,樂事多為别人着想,壞事多由自己承擔,好事多給别人稱贊。

     平常心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反省,用無住心來修持,用菩提心來契道。

     【提要】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許多的煩惱、憂慮,這些負面的情緒,是因為我們容易受到外境的好壞、得失而影響心情。

    平常心就是要我們能以淡泊、甯靜、祥和、豁達的心,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

    生活中有平常心,就不為外境的好壞而起心動念。

    内心能時刻保持平靜,好比一個湖面,沒有風吹就不會産生漣漪,水清就能看見湖底,生活中能以一顆平常心面對事情,就能擁有理性、圓融的智慧。

     【正文】 我們每天都活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接受世間無常的變化。

    如果遇到自己喜愛的人事物,就會産生貪着的心;相反地,就會産生厭惡之心。

    我們的心就會為不停變化的人事物,上下起伏。

     在《景德傳燈錄》裡,記載着一段公案。

    唐朝的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禅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大珠慧海禅師答道:“用功。

    ”有源律師問:“怎麼用功?”大珠慧海禅師說:“肚子餓的時候就吃飯,身體困的時候就睡覺。

    ”有源律師又說:“所有的人都如此,怎麼算是用功呢?”大珠慧海禅師回答:“那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覺時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啊!” 想一想,我們在吃飯、睡覺時,是不是就像大珠慧海禅師說的那樣呢?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向禅師請益:“禅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睡早起、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禅師拿了一個葫蘆、一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将葫蘆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依樣畫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 禅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隻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

    禅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禅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 學僧終于領悟。

     大自然的一切,雲的飄拂、水的流動、風的吹拂、星星的閃亮……看起來似乎都很平凡,卻含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道不在奇異,而在日常生活中平實的表現。

    隻因舍本逐末,以為不怪異神奇就不是道;其實佛法就在“饑時吃飯,倦時睡覺”的日常生活裡。

    求法要處處用心,把佛法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心性中最純淨的一面,做到“平常心是道”。

     【思考】 1.何謂平常心?如何培養平常心? 2.大珠慧海禅師,如何在生活中用功? 3.在生活中,以平常心是道面對境界的經驗有哪些?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以平常心面對世事,以歡喜心學習接受,以服務心和人結緣,以感恩心回饋社會。

     意志力可以克服體膚的饑寒、筋骨的勞苦;平常心能夠對治心中的委屈、榮辱的遭遇。

     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的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作鏡花水月。

    有,固然可以生活無憂,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

    常懷平常心,生活裡自能不因有無得失而颠倒挂礙。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