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首頁
    樹木無皮,無皮之樹,怎能開花結果? 美好的品德要在謙沖中養成,在忍耐中成長。

    美德,要像梅花經得起歲寒的磨煉,像松柏經得起歲月的熬煎,要讓别人認為他是一個君子,是一個有道之士,他才算有美德。

    擁有美德不是自我認定、自我欣賞。

    别人推崇、别人肯定,才是美德。

     人可以沒有金錢,沒有名位,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殷厚的背景,沒有強親貴族的支援,沒有朋友擡捧,但不能沒有美德。

    有美德才有人緣,有美德才有名聲,有美德必然會有好因好緣。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平常自心的善惡與積德結緣有關。

     【思考】 1.修身、養德之間有什麼關系? 2.如何培養良好的德行? 3.良好的道德人格,可以為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好處?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修身不可貪财、貪愛、貪嗔;為人不可自大、自怨、自艾;交友不可無信、無義、無恥;處世不可負國、負人、負己。

     做人,要受教、受氣、受苦;修身,要改言、改性、改心;好事,要敢做、敢說、敢當;學習,要思想、思考、思慮。

     “清飲食、清呼吸、清思想”三者是衛生之道。

    能建立“清淨”的健康觀念,才談得上修身養性。

     自律 能夠自我檢讨,别人必難議我之非。

     能夠自我反省,别人必難入我以罪。

     【提要】 自律的生活,是一種發自内心自發性的習慣,一個人若能自律,則有助于升華道德人格,生活中若能自律,必經常自我檢讨、自我反省、自我約束,時時警誡自己,莫做無益之事、莫存非分之想、莫說虛妄之言、莫交不義之人。

    有了自律,則能自重、自省,生活清廉、守法,個人的修為必受到肯定與贊賞。

     【正文】 人要自律,自律才能尊重自他。

    一個懂得自律的人,必然也懂得安排自我的生活,日子必定能過得舒坦安樂。

    近代政治人物中,張群先生活了一百零一歲,他作了一首《自律歌》,成為許多人奉行的養生之道,在這裡援引《自律歌》其中幾句話,提供作為大家的“自律箴言”。

     第一,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時。

    步行是體育界、醫學界公認的一種接近完美的最佳運動。

    有人到大陸探親後發現,許多當地人的壽命都很高,因為他們習慣走路。

    佛教所謂“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

    經典也記載“經行”有五種好處:能堪遠行、能靜思維、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

    走路就是走向健康之道。

     睡眠可以使身心凝定沉靜,恢複身心精力與消除疲勞。

    但是,如果怠惰放縱,耽于睡眠,反而讓人惛昧不覺,提振不起精神來。

    因此,一般人的睡眠隻要七小時就好,睡眠時可作光明想,修習純熟了,連睡夢中也是一片光明,養成這樣的睡眠習慣,對身心的健康最有助益。

     第二,飲食不逾量,作息要正常。

    一切生命,要靠飲食才得以維持。

    《佛地經論》說:“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名為食。

    ”飲食吃飯可以維持我們的色身健康,吃得适當,也能夠長養善法。

    所以,佛陀告訴波斯匿王:“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 唐朝白居易說:“一日分五時,作息率有常。

    ”真正有能力的人,工作和生活都很正常。

    他們懂得作息要均衡,太忙太閑、晨昏颠倒,都無法冷靜思考或循序漸進解決問題。

    佛門裡也強調,五堂功課正常,意思也是生活作息要規律正常。

     第三,心内懷慈悲,口中出妙香。

    人生最高的美德是慈悲,慈悲的人會用柔軟的心靈關懷衆生,用慈愛的眼神看待萬物,用真誠的話語随喜贊歎,用勤勞的雙手廣做好事。

    慈悲的緣分可以美化生活,增進和諧;慈悲的音聲讓人終生難忘,給人如沐春風。

    所謂“口裡無嗔出妙香”,口裡沒有怨聲,内心就能太平,與人相處說話,沒有諷刺,沒有惡口、妄言、绮語、兩舌,如《金剛經》所說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話不含刀帶刺,不傷害到别人,就能“口出妙香”。

     第四,念念持正法,菩提日日長。

    “正念”就是正當的思想、正當的思維、正當的見解。

    禅堂裡,維那師父經常高喊:“提起正念。

    ”過堂吃飯時,維那師父也會唱誦“大衆聞磬聲,各正念”,就是提醒我們,二六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