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金剛頂經有七日作壇法耶。
答。
不說之。
但用七日作法。
準胎藏用耳。
兩教互存沒互通用是常途也。
又金頂護摩軌雲。
治地如大曼陀羅法(雲雲)此文頗相順。
又略出經頗似有其意。
可見之。
私案之。
掘地治地塗拭等事。
全如台藏。
而七日作法金界不說之。
然和尚說(廣抄)掘地等皆是七日事業也(雲雲)又圓成宮說(護摩抄)師傳金頂經用七日作法(雲雲)又略出雲。
治地準常(雲雲)别紙具抄出諸說。
金剛大日于須彌頂為一切義成就菩薩。
将成道時。
自須彌頂至尼吒。
諸佛滿空互相涉入。
謂一一佛互接入一一身。
一佛各各身接入諸佛也。
而俱時入一切義成就菩薩身成大日尊(雲雲。
長久四年九月九日)。
(寬德二年六月九日)
又雲。
金剛頂經大意者。
佛于色究竟成道之後。
下須彌頂為一切義成就菩薩(白色普賢也。
名大慈金剛)即成就正覺時。
從色究竟下給時。
一切諸佛皆集盡空。
互相涉入一切諸佛悉釋迦身中。
其中釋迦昔知識善友阿閦等四佛。
從釋迦身出坐四方。
乃至如之現曼荼羅即了。
而第二卷未請佛說曼陀羅。
佛即為說之。
現作薩埵身。
即名大慈金剛也。
說曼荼羅了。
第三卷即說灌頂也。
又雲。
大日所現(若大日後身)金剛薩埵。
白色五古杵安乳鈴安腰。
名大慈金剛者也。
東方薩菩薩青色也。
右五古安乳。
左拳安腰。
其拳是慢相也。
以手押腰。
是憍慢形也。
故理趣經左慢(雲雲)又大日如來現二種金剛薩埵。
一大慈金剛(白色也)如金剛頂經說。
曼荼羅時所現身是也。
一薩菩薩(青色)即東方阿閦前正為他現身處月輪也。
他受用也。
(長久四年九月中旬)
師曰。
十六生後成普賢者。
即普賢如來也。
即金界大日也。
故金界軌初雲。
普賢·金剛·蓮花手(雲雲)即三部也。
普賢者大日也。
(寬德三年二月二十日)
又後十六生成正覺者。
斷無明生。
變易生也。
師曰。
勝初瑜伽者。
十八會中一也。
勝初者金剛薩埵是初入門也。
謂十六之中初生也。
即初地也。
一切菩提心中初菩提心尤難尤勝。
若入初地後位自然故。
以入初地為勝故。
勝初二字有之。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
師曰。
金界四種輪隻金剛界輪度。
一切義成就遍調伏降三世三輪未度(雲雲)大本中有之欤。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說)
師曰。
五部次第者。
如來部法性自性清淨理中。
次金剛部者。
即金剛杵為三形。
是五佛智慧也。
即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付第八識有染淨二分。
淨分者即第九識法界體性智如來部也。
今此大圓鏡第八識中染分轉成無漏智也。
金剛部名名五智金剛也。
即智慧其本也。
即内證智慧法門也。
次寶部者。
摩尼寶為三形。
是諸佛福德門也。
即福智二嚴圓備。
因圓果滿。
方現相好莊嚴寶冠璎珞之相示人也。
即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
今方依前金智慧門所顯因圓果滿佛載五佛寶冠。
以灌頂智灑一切衆生頂。
授菩提不退轉職位故。
此部殊名灌頂三昧地智也。
又法界性智者。
理上智冥合故名智也。
次蓮花部者。
即自性清淨蓮花為三形。
是表一切衆生身中自性清淨理也。
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
即說自性清淨之理。
令一切識自性清淨句之法門也。
即是說法利生智也。
次羯磨部者。
即以業杵為三形。
是事業三昧耶智也。
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也。
今諸佛事業者。
諸佛說法利生之時。
必有神通事業。
謂或天雨或地動或放光或舌相等也。
即自修事業亦令一切修事業。
所謂親近奉事供養等皆是也。
各各四親近。
具如心要等。
又金剛多是從本垂迹意也(雲雲)。
(長久五年九月十一日說)
師曰。
寶部猶廣接五部。
以第七識望第八識得意耳。
(同日)
問。
金剛界金剛金剛部金剛同欤異欤。
答。
金剛界者即五智金剛也。
即是智界也。
诠五方五佛智也。
金剛部亦五智金剛也。
即五智杵為三形。
五佛智也。
五部之中總五智唯金剛部也。
故能思之。
隻寬狹殊許欤。
三部五部中蓮花部蓮花是赤色之蓮故。
如之觀之。
彼三摩耶形蓮花杵頭蓮花亦赤色現之。
師曰。
五部各互為五部故。
五五二十五部也。
故雲五部金剛薩埵。
又生師雲。
五部軍荼利(雲雲)又可有五降三世也。
俱胝母總成五部(雲雲)。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說)
師曰。
金界五部母者。
四波羅蜜四佛母也。
佛部母金剛薩埵是也。
即此金薩埵成佛身也。
故五部母俱在此曼荼羅中也。
(長久四年九月九日)
又金界四波羅蜜(又雲蘇悉地主)是四部母也。
佛眼是佛母也。
問。
金剛曼荼羅在佛眼耶。
答。
不可必有曼荼羅中。
若令有即東方薩菩薩是也(雲雲)。
(同日)
又曰。
五部母者。
佛部母佛眼是也。
曼荼羅别無其位。
但東方薩菩薩即是佛眼尊也。
四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