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頂法。
一印不同。
時處軌(智拳勝身)。
忉利軌雲。
結佛頂輪王印。
二手内相叉作拳。
豎二中指屈上節如釼形。
并豎二大指。
屈二頭指撚二大指頭上。
即成。
印五處加護(菩提場經·奇特佛頂經·五佛頂經·要略念誦法等皆同出此印。
末法經不說印)。
又雲。
輪王佛頂心印。
準前根本印。
屈二頭指各柱中指上節。
真言曰(如軌)。
心中心印。
準前根本印。
屈二頭指各加于二中指上節。
真言曰(如軌)。
裡書雲。
私雲。
心印·心中心印似無差别可問之(已上)。
此鬥儀軌雲。
○次結其印虛心合掌。
以二大指撚二無名指甲。
二中指二小指如蓮葉。
二頭指少開屈來去。
次誦一字頂輪王真言。
并召北鬥七星真言。
頂輪王真言曰。
曩莫三曼多那羅那羅破左羅吽集經一雲。
一字佛頂法印咒。
準軍荼利身印。
上唯改開掌腕。
以二大指各側撚二頭指中節。
咒曰。
苾唆(去音長呼梵本一字此土無字故二合呼)。
私雲。
軍荼利身印者常印欤。
一真言不同。
菩提場經一雲。
曩○喃步噜(引)唵(三合噜字彈舌)。
末法經雲。
部(上聲)臨(去聲)。
此是唐音(彈舌呼之)。
奇特佛頂經一雲。
步林呼(三合有歸命)。
時處軌雲。
勃噜唵(三合以此國無字同故以三字連合成一字急呼之)。
忉利軌雲。
步噜唵(三合有歸命)。
奇特佛頂軌雲。
唵?[口*部]?(二合彈舌重呼?有歸命)。
要略念誦法雲。
勃噜唵(三合魯字彈舌為音又引聲從胸喉中土其音如擊大鼓。
古譯雲步林者訛略不正也有歸命)。
一字佛頂經一雲。
唵(二合)?(三)勃琳(琳字重彈舌呼二合)吽(四)(有歸命)。
别本雲。
唵部?護呼(四合)。
熾盛光軌雲。
悖噜吽(三合長聲呼)。
一字金輪要法别行雲。
曩○南唵溹婪(二合)娑嚩(二合)賀(引)。
金輪同用雲。
曩○南唵[口*部]噜唵(三合)。
一梵本不同。
●(一樣)●(一樣)●(一樣今雲可依之)。
裡書雲。
藏第四雲。
今約第六與第十一。
故雲兩重麼多。
然●婆羅字直是第五麼多。
據加人婁點。
故雲第六麼多。
而紀文雲。
●裒菩伎反者。
以與婁字合體成故●婆羅字處自有裒聲。
但須裒婁暗合雲部婁吽。
故諸真言中。
或雲勃魯吽。
今雲部林。
或雲勃婪者是婁暗合時。
自成林音。
如●柅暗合成柅炎音●尾暗合成尾。
孕音他皆放此。
大悉昙章下雲。
今雲此第八文名為兩重麼多字也。
其●部林字。
若合●裒菩伎反及●婁力鈎反與第十一文·麼多則成三重麼多。
而雲。
兩重者謂●裒●婁同。
是第六麼多今以一體故以●邬。
後人婁作●。
裒婁形。
據此第六及第十一名為兩重。
作●部林形。
而諸梵文或作●或作●恐出者誤(文。
已上)。
一音曲。
智證大師在唐記雲。
讀金輪佛頂時。
先讀佛眼咒。
七返了。
誦金輪咒長引開口唱唵字方唱後字。
然則有聲如吼音也。
漸漸低聲又漸高聲(可憶師口)。
行者未熟之時。
低聲誦之。
行者熟時高聲念之(雲雲)。
一先持誦并作成就法。
菩提場經四雲。
如上所說畫像。
随于一像前。
三時澡浴三時換衣。
三時以儀軌相應。
誦二十五落叉遍。
遍數終後。
從白月一日起首。
日誦一千八遍。
乃至月圓滿。
取蘇摩那花結以為怅。
以檀香塗三肘曼荼羅。
以種種塗香花燒香飲食。
用蘇以為燈。
然一千八盞當毗舍佉白分月圓滿日。
結金剛跏念誦。
乃至現四種相。
所謂雲電聲。
道場中幡花動。
佛像出光明。
佛像動搖。
見如是相。
于中所成就物則得成熟。
若誦俱知遍則成先行。
誦二俱知遍成大先行。
誦三俱知遍能成辨一切事。
誦四俱知遍一切八部皆得攝伏成大悉地。
又雲。
又說餘成就事業。
随取一像前。
誦十落叉遍。
念誦終時。
于滿月一日一夜不食。
以白芥子置于水中。
誦一千八遍。
散灑十方。
則成結曼荼羅界。
于像前種種飲食廣大供養。
于荷葉上置牛黃或雄黃。
結伽趺坐。
護身加持藥念誦。
乃至三相成就。
又雲。
神通月白分。
三時澡洗三時換衣。
依儀軌。
時别誦一千八遍。
乃至月圓滿夜。
一日一夜不食。
則取苾刍毗奈耶所說應量。
修造缽袈裟錫杖。
随取一事。
一千三波多護摩。
于像前廣大種種供養。
取所成就物置于壇中。
護其物念誦乃至出光。
若是袈裟及僧伽梨衣。
即披。
缽及錫杖即手持。
飛騰虛空成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