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所以成為大覺者,成為萬世之師。
每一個時代,萬千的衆生,因為正覺的佛陀,因而解開了心底的迷思,開啟了人生的希望,走出了幸福的道路。
“正覺”也不隻是佛陀一個人所擁有,佛說“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菩提,我們因為佛陀而認知“無上正等正覺”,隻要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回菩提自性,都能具有慈悲智慧,我們就能擁有無限的生命能量。
能量何其大,人生何其有意義呀!
契 機
佛陀說法,講究“契理契機”,光是合乎真理還不夠,契合根機最為重要。
所以,人生的因緣際遇很重要,良機一失難以再來,掌握到機遇,能把握契機,自然無事不辦,因為人生凡事都要有契機。
例如:
一、黑夜蒼穹,日照即破。
漫漫長夜,一片黑暗,在黑暗裡,走路看不到前方,做事諸多不便。
甚至睡不着覺的人,長夜漫漫,不知何時天曉。
但是不必灰心失望,隻要黎明到來,太陽一出,光照四方,在那一刻,所謂黑暗的蒼穹大地,日出即明。
二、寒冬冰霜,春來即化。
在嚴酷的寒冬,積雪成冰,道路封閉,冰霜封蓋了世界,但是不必介意,世間萬物,都有無盡的生機。
一些動植物,在冰天雪地裡,隻要能忍耐,熬過了嚴冬的酷寒,一到春天來臨,當春風吹拂大地的時候,冰雪還能不融化嗎?
三、久旱荒漠,雨之即洲。
漠漠黃沙,一片無水、無草的大地,假如因緣際會,隻要一場大雨,“沙漠變綠洲”就有實現的希望。
美國西部的洛杉矶,在一百年前就是一塊沙漠,百年後的今日,成為美國有數的大都市之一。
改造的原因,不就是因為有了舊金山的流水,以及胡佛水壩的灌溉,因而造就了現在洛杉矶的綠洲嗎?
四、荒蕪田園,勤耕即豐。
一塊田園,荒蕪很久,已經沒有收成,但也不要放棄,隻要吾人勤于耕種,還是能有豐收的一天。
“葡萄架下的黃金”,這個故事說明,兒孫以為葡萄架下真有黃金,經常挖掘,由于土壤經常被翻松,黃金沒挖到,葡萄卻長出累累的果實。
所以荒蕪的田園不要緊,重要的是自己勤于耕種,就能豐收。
五、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禅門有一句話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你穿過黑暗的山洞,或是處在暗室裡,隻要點亮一盞燈光,即刻就能光明普照。
這是比喻,吾人的心地也像千年暗室,隻要有般若慧燈,把自性照亮,讓心地發光,自己立刻就能清楚明白過來。
所以照見自性,就能心地朗照,就能清楚、明白地認識自己。
六、參究自性,緣具即悟。
讀書人,十載寒窗,希望的就是一朝金榜題名。
假如一個修行人,參究“念佛是誰?”“父母未生我之前,誰是我的本來面目?”像這樣一直不停地參究自性,所謂“打破砂鍋紋(問)到底”,有朝一日,因緣到時,忽然石火電光,好似天崩地裂,虛妄的世界即刻粉碎,一個光明清淨的國土忽然現在眼前,那就是所謂“開悟”了。
以上所論,就看機會來到了沒有?良機一到,無事不成,機緣契合,悟道不難!
平 衡
世間有很多的對立,必須加以平衡,才能和諧發展。
例如,社會的供需要平衡,物價才能穩定,家庭的收支要平衡,财務才不會出現危機,甚至世界分有兩極,人類分有兩性,都要有個平衡點。
無論什麼事,找到平衡點,從平衡出發,才知道兩極的是非得失。
所以,舉凡上下、大小、遠近等各種對待,都要有一個中心點的平衡,乃至個人的生活、人際往來、精神狀态等,都要找到平衡點,才能身心自在。
茲就“平衡”略述如下:
一、精神與物質要平衡。
精神是抽象的内心世界,物質是外在有形的東西。
太重視精神層面,會覺得虛浮空蕩,沒有踏實感,太重視物質,又會被五光十色的物質所迷惑。
所以,每個人的生活,應該要把精神與物質調和起來,要懂得平衡處理。
二、個人與大衆要平衡。
人,多數是自私的,重視自己,少顧及大衆,但也有人甯可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大衆。
大衆誠重要,但也要懂得把個己融化為大衆;個己雖自私,但是大衆也要成就個體的未來。
沒有個人的參與、犧牲、奉獻,就談不上大衆,沒有大衆的因緣成就、助成,也不能實現自己。
所以,個人與大衆,應該要找到一個平衡的發展。
三、富貴與貧窮要平衡。
世界上有很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