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也。
大日如來。
于金色令含五色。
示現于金色給開五色。
十三大院四種曼荼羅也三重者。
胎藏界三部所表也五重者。
五部五大所表。
六重者。
六大法身也。
七重者。
七星本命也。
八重者。
八葉九尊也。
九重者。
九會曼荼羅也。
十三重。
胎藏界十三大院也。
十七重。
十七尊。
雖有三十七重。
不及仁力。
故不造作也。
三十七尊所表也。
開之成一大法界法門。
一切衆生五尺身中所具法門也人形五輪者。
中台大日腹也。
遍知院胸也。
釋迦院者說法智。
行者口也。
文殊大智無上故頂上也。
五大者。
五藏六腑。
虛空腰也。
蘇悉地者兩足也。
千手右肩。
觀音者右臂也。
地藏者右腕。
一百八臂左肩。
薩埵左臂。
除蓋障左腕也
一。
灌頂等兩界曼荼羅者
大唐開元八年。
金剛智及善無畏。
一行所來。
相互成師資。
善無畏胎藏曼荼羅授金剛智。
金剛智金剛界曼荼羅授善無畏。
以來兩界世流布也。
若依此義。
自金剛智善無畏上代。
兩界曼荼羅無之欤。
若爾上代灌頂等作法如何答雲。
行法未明。
于樹下石上。
傳深秘許。
非如今日作法。
故知人深知之。
不知人一向不知作法也。
不限灌頂作法。
一切行法及經論深義。
皆如是也胎藏界以三部為心。
金剛界五部三十七尊為面為四重外部也。
準此曼荼羅。
無現行圖疏。
所所釋文付。
作智非等分别。
疏第六雲。
第一重伊字三點。
三界六道随類之身(文)現圖曼荼羅不書。
阿阇梨所傳曼荼羅。
于外部圖佛菩薩。
是即等身佛菩薩也。
第三重圖釋迦身。
第三重同不論外部。
其具佛身。
是變化身。
何以第三重外部為等身乎大日經。
于等流身有佛身事。
若許之。
彼外部佛菩薩為等流身。
有何疑慈覺大師雲。
當世學者。
不知曼荼羅中邊本末(雲雲)
金剛界曼荼羅事
于天竺有金剛界曼荼羅。
本經十萬頌三百卷。
金剛智三藏為弘漢土故渡時。
漢土不相應故。
大風起難存命。
取諸财入海中。
取二百九十七卷入海中。
世流布金剛頂經三卷者。
肝心卷也。
故金剛智持經不舍之請來。
已無序正流通等。
于此經無理趣會。
降三世。
流通等。
故于今經。
無理趣會。
降三世會。
降三世三摩耶會也。
四印會也。
一印會。
羯磨會。
大供養會。
三摩耶成身五會有也。
九會名字者。
中三行。
左方三行。
右方三行。
各有三會。
合雲九會。
初中三行之中成身會也。
集一切佛菩薩也。
又集色體雲成身。
身者集聚義也。
又集一切物雲成身。
上方一印會者。
五智見一切諸法。
成五智及五輪一德。
故雲一印會也。
其下方羯磨會者。
顯事業威儀。
一切有情非情等振舞也。
佛施佛業。
人施人德。
馬施馬德。
牛施牛德。
木施木德。
竹施竹德。
不借他皆住自德。
住自德法界諸法。
雲羯磨曼荼羅。
亦雲羯磨會。
佛左方三行之中。
降三世會者。
降者能斷德。
三世者所斷煩惱三毒也。
以三毒開三部。
雲降三世也。
貪者佛部。
于佛有大貪心。
攝取不舍故。
瞋者金剛部。
以忿怒心為義故。
癡者蓮華部。
觀音慈悲至極還大愚癡故。
于受子無過。
以如是義。
雲降三世也。
又雲降三業也。
殺害三界一切有情。
不堕惡趣是也(理趣釋文也)害三界有情者。
以三毒開三部也。
一切有情以三毒為性。
雲害有性。
其上方理趣會。
以十七尊為體也。
其十七尊者。
五秘密也行者初念名欲菩薩。
第二念相續分别是非位者。
觸菩薩也。
第三念相續是非分别極位。
名愛菩薩。
後心成無念無想。
名慢菩薩行者心王大日。
名五秘密也。
于此欲等四菩薩。
亦數欲等四菩薩。
四四十六尊也。
加行者心王大日。
雲十七尊也。
知行者所具十七尊雲理趣會也。
其下方降三世三摩耶會。
以先降三世斷德大日顯三摩耶形。
故此會中佛菩薩等。
皆以森等為三形也。
三摩耶者。
此雲本誓也。
以心中無相本願顯三形也。
故不動持劍顯降伏本誓。
觀音以蓮華顯大悲至極也。
赤色故。
自青蓮眼流紅淚。
福田佛菩薩。
以如意寶珠顯本願。
皆三摩耶會義也大日右方三行。
大供養。
供法界所見法體也。
養者能見智體也。
以五智法味。
養育法界諸法。
令至佛果菩提。
五智五輪雲大供養也。
以香花等供佛前。
令食佛菩薩。
思之是少供養也。
以五智法味令食萬法。
令至佛果菩提。
法令周遍法界供養。
故雲大供養也。
大者周遍法界義也。
上四印會者。
此會中有五佛尊。
住一印大日。
故攝先一印會大日。
雲四會。
四印會四種曼荼羅也。
四種曼荼羅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也。
大者尋諸法能生根源。
自六大生長。
六大周遍義也。
指一切諸法色體總。
雲大曼荼羅身也。
次三摩耶曼荼羅者。
于法界諸法之中。
以圓形為息災三形。
以不阙為義。
以方形為增益三形。
大地方形。
以能生為體。
以長形為敬愛一形。
以執着不舍義為體。
以三角形為降伏三形。
以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