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序言

首頁
2016年9月25日,那天我依舊在出差。

    本該好好休息的差旅夜,我、羅老師(羅振宇)、脫不花都沒有困意,因為午夜零點我的課程《5分鐘商學院·基礎篇》正式上線。

    這是我在得到上的第一門課程,上線過程一波三折。

    原本預定在10月上線的課程,突然接到通知,需提早上線。當時這門課程我才錄了兩三節,沒什麼庫存就上線了。

    當天零點上線後,又出現了播放問題——因為音頻壓縮導緻有金屬音。我馬上拿出随身攜帶的錄音筆,重新錄了一遍,更換了音頻,折騰到淩晨一兩點才最終完成。

    第二天,也就是9月26日,我萬萬沒有想到,當天就有7000多人訂閱了《5分鐘商學院》。

    我非常高興,但也誠惶誠恐。自此,我終于開啟了一個承諾,一個要花一整年交付的承諾。

    2016年,是非常辛苦的一年。我有半年以上的時間都在出差路上,剩餘時間,每天都要花14個小時來做《5分鐘商學院》。

    但是,一切都有了回報。一年後,這門課程已經有了14萬學員。

    五年後的今天,這門課程已經有46萬人加入。

    這也就意味着,有32萬學員是在課程正式結束之後加入的,這更令我高興。

    因為我不希望這隻是做一年就結束了的事。我希望做一件能夠長期延續下去的事情,于是,在這門課程中,我講述了一些商業的底層邏輯,因為隻有底層邏輯才有生命力。在面臨變化的時候,底層邏輯能夠應用到新的變化裡面,從而産生新的方法論。

    什麼是“底層邏輯”?

    2012年,馬雲和王健林設了一個“億元賭局”——如果10年之後,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所占的份額超過50%,王健林就給馬雲1億元,如果沒超過50%,馬雲給王健林1億元。

    今天,我們回看多年前的這個賭局,不得不深思:為什麼這兩個人對各自代表的線上、線下經濟的看法,會有如此大的分歧?

    一方打敗另一方,是因為二者之間有天大的不同嗎?不是的。

    是因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機會“幹掉”另一方。

    以萬達為代表的線下經濟和以阿裡巴巴為代表的線上經濟,在底層邏輯上沒有本質的區别。從本質上來說,二者都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複購率四部分的不同組合。可能一方的做法與另一方不一樣,但是雙方服務的客戶、提供的價值是一樣的。就好比一個做鞋子的幹不掉一個賣水果的,因為他們之間沒有太多相同之處。

    兩個人發生争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

    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

    隻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隻有底層邏輯,才是有生命力的。

    隻有底層邏輯,在我們面臨環境變化時,才能被應用到新的變化中,從而産生适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所以我們說:

    底層邏輯+環境變量=方法論

    如果隻教給你各行各業的“幹貨”(方法論),那隻是“授人以魚”,一旦環境出現任何變化,“幹貨”就不再适用。

    但如果教給你的是底層邏輯,那就是“授人以漁”,你可以通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

    所以,隻有掌握了底層邏輯,隻有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才能動态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

    在這本書中,我把在《5分鐘商學院》中講述的底層邏輯的内容進行了總結,與你分享是非對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五個方面的底層邏輯,帶你看清世界的底牌。

    “底層邏輯”來源于不同中的相同,變化背後的不變。

    “底層邏輯”并不局限于商業世界。希望你在看到千變萬化的世界後,依然能心态平靜、不焦慮,能夠通過“底層邏輯+環境變量”不斷創造新的方法論,看清世界的底牌,始終如魚得水。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