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人出走消化食兒,走到一處叫青坡野的地方,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慘叫聲。
朝鮮君臣和陳璘湊過去一看,傻眼了。
一個叫李尚規的朝鮮官員被一根繩子系住脖子,在地上像狗一樣拖來拖去,繩子那頭,是陳璘的一名部下,一邊拖曳一邊還罵罵咧咧。
雖說大明将領虐待朝鮮官員不是第一次,但當着國王的面這麼幹,可實在是太打臉了。
陳璘也覺得不太合适,喝叱部下趕緊住手,跟李昖告罪,然後匆忙離開。
陳璘走了以後,李昖和幾位大臣面面相觑,不知該說什麼好。
他們派人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陳将軍是以脾氣暴烈而著稱的,發起火來什麼都敢幹,手底下養出來的也全是驕兵悍将。
他帶兵北上路過山海關的時候,因為撥糧稍微遲緩了一點,陳家軍一齊鼓噪,把當地的旗鼓官給打了一頓。
這事一直鬧到朝廷,可是水軍集結在即,朝廷也不好深加懲處,隻得口頭申饬了一番,另外派吳廣趕緊與陳璘會師,以保證軍心不亂。
陳家軍對付自己人都毫不手軟,更别說對待朝鮮人了。
柳成龍一聽到這些事迹,面如死灰,連聲道:“這回麻煩大了,這種人去了李舜臣的營中,肯定會騎到他頭上拉屎。
李舜臣若是反抗,水軍内讧,不戰自敗;如果不反抗,反而滋生了陳某人的驕橫,早晚也要敗。
”
朝鮮人嘀咕的小話,陳璘才不在乎。
他離開漢城以後,帶領水軍直奔古今島。
他一進水營,就看到李舜臣帶着全體朝鮮水軍列隊相迎,擺下許多山珍野味和酒水,專候明軍到來。
伸手不打笑臉人,李舜臣如此謙抑,陳璘也不好擺什麼譜兒。
主賓相見,互相寒暄,相談甚歡,。
陳璘的部下見有酒喝,不用勸,也紛紛自斟自飲起來,現場氣氛頗為熱烈。
喝完酒,出事了。
鳴梁之戰後,李舜臣招募了大量壯勇,他們的家眷也都随軍駐紮在古今島附近的陸地上,逐漸形成了幾個小村落。
那些喝得酩酊大醉的明軍士兵在岸上到處溜達,看到有村子就一頭闖進去,騷擾百姓不說,甚至還發生了數十起搶掠事件。
李舜臣一看,面色大寒,當即下令部屬拆除帳篷,準備上船。
陳璘喝得不算多,他看到李舜臣要走,連忙過去問怎麼回事。
李舜臣說:“我們是盼着天将來助戰的,結果您的部下到處劫掠,把好不容易聚攏在的百姓都吓跑了。
我這個當将軍的,沒臉留在這裡。
”
他這一番話綿裡藏針,讓陳璘有些無地自容。
好在陳璘是一代名将,輕重緩急還能分清,他沒一腳把李舜臣踢開,反而向他道歉。
李舜臣趁熱打鐵,說如今兩家合兵,最好統一管理,大人您是最高統帥,軍紀這類事情,就讓我來代勞吧。
陳璘琢磨了一下,答應了。
李舜臣治兵的手段,那是沒得說。
他得了陳璘保證以後,連續嚴厲處理了數起滋擾百姓事件,于是明軍都知道這位朝鮮将軍的厲害,軍紀比入朝時強了不少。
明、朝水師聯軍會師以後,很快就迎來了第一次聯合作戰。
八月十三日,聯軍出征折爾島,擊潰日軍一支小艦隊。
這是一場小規模遭遇戰,是戰朝鮮水師斬級百餘,而大明水師因為還未習慣朝鮮海面與日軍戰法,基本沒怎麼跟敵人發生正面沖突,一仗下來,一無所獲。
陳璘面子有些挂不住,把手底下人叫過來痛罵了一頓。
他正罵的唾沫橫飛之時,忽然來了二十幾個朝鮮使者,手裡拎着四十多個倭寇腦袋。
為首的對陳璘說:“我家提督說了,朝鮮水師的勝利,就是大明的勝利,所以這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獻上四十個首級,請您笑納。
”
看來李舜臣經過這麼多年的磨練,終于不再是那個官場楞頭青了,也懂得人情練達之道了。
李舜臣這種友好态度,讓陳璘十分感動。
一般脾氣暴烈之人都有個特點,好走極端,對你壞起來,恨不得把你吃了;對你好起來,恨不得把你供起來。
李舜臣的謙折态度,讓陳璘感覺非得投李報桃不可。
他先勸李舜臣移民大明,擔任高官,遭到婉拒以後他還不死心,專門給萬曆上書,盛贊李舜臣的各種光輝業績,最後竟替李舜臣讨來了一枚九疊篆文銅鑄都督印,規格高得驚人,還附贈了虎頭令牌、鬼刀、斬刀、督戰旗、紅小令旗、藍小令旗、曲喇叭、号稱“八賜”。
除了八賜以外,還贈送了長柄鐮刀和龜船。
其他都好理解,唯獨這個龜船一直以來衆說紛纭。
龜船不是朝鮮的獨門武器麼?怎麼還用得着萬曆贈送呢?我推想其中原因,大概是因為朝鮮物資匮乏,難以再建造大規模龜船,因為萬曆特意在大明境内建了幾艘——或者說備好了物資材料——再轉贈給李舜臣。
李舜臣得了這些賞賜,面色發光,把它們高高挂起在軍營裡來,誰來了都要帶過去炫耀一番。
有了這一番交情,陳璘和李舜臣的關系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