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按兵不動,轉頭往西邊看去,打算看看劉綎進攻順天的進展,再做決定。
于是,明軍把泗川倭城團團圍住,卻沒急着攻城。
明軍不動,島津義弘也樂得不動。
他知道明軍的戰鬥力,沒有跟明軍正面交手的打算——他實在不想把島津家的最後的家底在朝鮮揮霍一空。
這時候德永壽昌作為特使已經抵達泗川,向他通報秀吉去世的消息,島津義弘更不打算打了。
雙方就這樣陷入了對峙,一對峙就是六天。
在這期間,最着急的不是島津,而是趕來助陣的鄭起龍。
鄭起龍算是朝鮮軍中比較優秀的将領,他一直保持着一項國内紀錄——他是唯一一名指揮明軍作戰的朝鮮将領。
當初李甯戰死沙平驿的時候,鄭起龍正在附近,他收攏了敗退下來的明軍,帶着他們擺脫日軍威脅,逃出生天。
後來萬曆皇帝聽說以後,頗為贊賞,下了一道旨意,允許他保留着這一部分明軍在麾下,是前所未有的殊榮。
鄭起龍一看明軍不動了,很着急,生怕這一次進攻又無疾而終,屢次請戰。
他是受到萬曆皇帝誇獎的,董一元不好駁他,有得說敵人固守,我軍進攻徒增傷亡,如果敵人有出城的動靜,我派将軍當先鋒。
鄭起龍聽了董一元的允諾,天天在泗川城外溜達,尋找戰機。
到了九月二十七日,鄭起龍一直等待的機會出現了。
當時島津家在泗川舊城裡,也派駐了川上忠實、相良豐賴兩員将領,加上三百士兵,他們的任務是守住舊城以及舊城附近的東陽倉。
當明軍雲集之後,島津義弘怕他們又什麼閃失,叫他們把東陽倉裡的糧食收拾一下,運入泗川倭城。
川上忠實、相良賴豐接到命令,連忙收拾部隊,點齊兵馬,準備出城。
他們的動靜被鄭起龍看見了,立刻飛報董一元:“董總兵,敵人要出城啦,咱們快去打啊!”董一元一看,不好反悔,便從諸營裡抽調了兩千步兵、一千騎兵,讓鄭起龍帶着先去,然後自己又親自率領四千精銳随後趕到。
這八千多人(還要算上鄭起龍所部)黑壓壓地朝着泗川舊城壓過去,殺到城下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
率先發起攻擊的,是明軍沖在最前頭的一員将領,叫李甯。
他沖到城下的時候,後繼部隊還沒跟上。
李甯在夜色裡模模糊糊看到,好多日本兵抱着稻子在城外跑來跑去。
這些日本兵看到李甯,吓得扔下稻子,轉身就往城裡跑。
李甯又驚又喜,驚的是自己被日軍發現了行蹤;喜的是日軍果然是打算搬家,必然防禦會非常薄弱。
他心想索性趁夜色敵人不知虛實,殺進去,一份先登之功穩穩到手。
計議已定,李甯遂帶着幾名親随殺入城中。
等到他一進城,才發現自己算錯了。
城裡日軍聽到示警,紛紛放下辎重,拔刀準備戰鬥。
李甯再想往外跑,後路已經被截斷。
結果李甯寡不敵衆,被亂刀砍死,英勇犧牲。
這裡多說一句。
壬辰戰争裡有很多疑問,“李甯的身份之謎”也是其中一個。
史料上記載的李甯,一共有兩個,一個是遼東軍副總兵李甯,還有一個是大同參将李甯。
前者戰死居昌,後者參加了西路軍的圍攻,一直活到戰後。
而此時出現在中路軍的第三位李甯,也是大同人,職銜也是參将,唯一的區别隻是他戰死在泗川。
這第三人的事迹,隻在《兩朝平攘錄》裡有簡短記載,其他史書均未提及。
不知道是真的在朝鮮戰場上同時出現過三個李甯,還是出于某種誤記
李甯一死,不僅挫動了先鋒銳氣,而且驚動了準備撤退的日軍。
川上、相良兩将一看,明軍居然先拿泗川舊城開刀,當即也不敢跑了,就地準備守城。
可是這泗川舊城,已經不是那麼好守的了。
要知道,日軍本來是打算偷偷撤退的,糧草辎重都已經搬出一大半在城邊,大片大片地擺在東陽倉和泗川城之間。
明軍這一來,讓撤退變夾生了,跑也不是,守也不是。
到了淩晨時分,董一元大軍趕到。
川上、相良一看敵人的陣勢,面色都一片蒼白。
這時候一員錦袍金铠的小将站出來,說我願意帶人去把明軍阻擋一陣,兩位将軍快撤。
他帶齊人馬,跨馬出城,對着明軍的陣勢大叫大嚷。
嚷到一半,忽然不喊了。
原來明軍中軍裡有一位名叫方時新的副将,看這個日本将實在太聒噪,一箭射去,登時射中咽喉,翻身落馬,氣絕身亡。
這一下子,明軍的士氣都旺盛起來。
董一元一看軍心可用,立刻命令開始突擊。
遊擊盧得功率領騎兵沖在最前頭,把許多來不及準備的日軍踏翻在地,泗川城下立刻大亂。
城頭的日軍急忙舉槍反擊,亂射一通,盧得功因為沖得太前,被冷槍打中,當即陣亡。
但此時明軍的優勢已經不可動搖,茅國器已經帶着浙兵步兵撲上了城牆。
川上、相良所部哪裡是他們的對手,幾下反複,城牆即告失守。
其餘明軍一湧而入,守城戰變成了巷道戰。
巷道戰又變成了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