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問題在于我們成年後都想複雜了。
”
我:“很正常啊。
”
她:“不,這個說起來是悖論。
你看,成年人用自己的态度去教育孩子,但是教育孩子什麼呢?長大之後的事情對吧?那麼孩子能不能接受?或者成人表達的時候能不能說明白?萬一表達錯了呢?萬一理解錯了呢?那麼接受知識的孩子會被影響一生啊。
可是,問題又回來了:到底什麼是正确的?”
我:“現在有這麼多搞兒童教育的……”
她:“等一下啊,說個我自己的觀點。
”
我:“嗯。
”
她:“絕大多數從事兒童教育的人,并不懂孩子。
需要舉例嗎?”
我:“很需要。
”
她:“好,我們就舉例:我看過一些給孩子看的文章,比如說早上出門吧,會用孩子的口氣去說:天空很藍,朝陽很美,樹木青翠,空氣新鮮,諸如此類,對不對?”
我:“是這樣,這是表示孩子的純潔。
”
她微笑:“那我來告訴你我知道的吧。
就早上出門看到什麼的問題,我問過不下100個孩子。
你知道孩子都在看什麼嗎?”
我:“不是剛才那些嗎?”
她:“絕對不是。
他們的身高沒我們高,也就沒興趣看那麼多、那麼遠、那麼宏觀。
他們比我們更靠近地面,地面才是最吸引他們的。
他們會看蟲子;會注意走路踢起來的石頭;會留意積水的倒影;會看到埋在土裡一半的硬币;會認真地研究什麼時候踩下去才會發出踩雪特有的咯吱聲;他們會觀察腳下方磚的花紋……他們注意的太多了,但是沒幾個仰頭看天、看朝陽、說空氣新鮮的。
”
我:“你的意思是說很多兒童讀物其實是成年人的角度?”
她:“是這樣,我們看這種文字,會覺得很新鮮,而孩子看着會覺得很無聊。
孩子很聰明,但是他們不太會表達,他們隻能直接反應為:沒興趣。
”
我:“你從什麼時候起留意孩子的态度的?”
她:“四年前吧,大概是。
那是跟我哥和嫂子去逛商場,小外甥一直在鬧,就是不願意在商場。
開始我覺得他是想幹别的,後來發現不是。
就在我蹲下去給他系鞋帶的時候,我環視了四周才發現,在孩子眼裡,商場一點都不好玩。
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腿、鞋子、褲子,很沒意思。
”
我:“所以……”
她:“所以我才明白,我已經忘了小時候的那些看法了。
”
我:“所以你就選擇了現在這種生活方式。
”
她點了點頭。
她的家布置得像個孩子的房間,到處都是色彩鮮豔的裝飾,所有的家具都是圓邊圓角的,天花闆上有熒光點,如果關了燈會顯現出銀河——這個她給我演示過了。
連給我喝水的杯子都印着卡通人物形象。
最有意思的是她的電腦桌,在一個小帳篷裡,而帳篷外面裝飾得像個草坡,上面還有野生動物。
她:“其實我們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本身就有點問題的,但是沒人發現。
”
我:“還得舉例。
”
她笑了下:“你留意過超市那種牛肉幹或者防腐包裝的香腸嗎?還有外面賣的那種很辣的鴨脖子什麼的。
”
我:“見過,那個怎麼不正常了?”
她:“有一次我在超市買東西,一個小男孩站在貨架前很驚恐地看着牛肉幹。
我覺得他表情很好玩,上去問是不是饞了?那個孩子說牛很勇敢。
我好奇,問他怎麼知道牛很勇敢?他指着貨架上的大包裝牛肉幹說:你看啊,那個牛舉着自己的肉告訴大家這個好吃。
我當時就忍不住笑了,還真的是那樣。
然後我留意了很多肉食包裝,發現都是這樣的——一隻或幾隻鴨子舉着一個鴨脖子伸出大拇指,一頭豬憨厚地托着一大塊肉排贊美,一頭牛美滋滋地介紹着牛肉多麼誘人,幾條魚歡天喜地地捧着裝盤的魚罐頭……太多了。
”
我撓了撓頭:“可是都這樣吧?難道讓大灰狼舉着肉腸宣傳?”
她似笑非笑地看着我:“其實我隻是舉個例子,這些包裝就這樣好了。
當我們習慣了,就習慣了,但是孩子不這麼看,他們會發現問題,他們會覺得不正常,他們會質疑這些,他們會有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