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平軍水師

首頁
    将們想回雲南,失了鬥志。

    當時清軍隻到達嶽州對面的君山。

    平西王的……”韋昌輝道。

     楊秀清沒學問,但腦子轉得快,在他閉眼時,已覺察出别人所說的平西王,應該就是清初所謂“三藩之亂”的主角吳三桂。

     準備造反時,楊秀清曾下功夫研究過過去的叛亂,他不識字,專靠耳朵求學問。

    向洪秀全、馮雲山這些知識分子求教有礙面子,所以他常去央求金田村私塾裡的老先生給他講過去的戰争故事。

     吳三桂原是明朝将軍,在他駐守山海關,防禦滿族入侵時,北京被李自成占領,那是一六四四年的事。

    明朝受滿族和李自成軍東西夾攻,李自成先攻陷了北京,他是驿卒出身,是所謂的“流寇”,但同是漢族這一點卻改變不了。

    李自成也想建立漢族王朝,是以要防禦滿族。

    吳三桂起初也這麼想,但他獲悉自己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為李自成手下劉宗敏所奪,火冒三丈,遂同滿族聯手,借其力量攻進北京,擊殺李自成。

     清王朝進入北京後,定北京為國都,很快控制了中國全境,吳三桂因此成了清朝“開國元勳”,被封雲南王。

     村塾老先生講故事十分動聽,尤其是講到陳圓圓與吳三桂的關系,簡直可以說說聲色并茂、栩栩如生。

    楊秀清之所以不知道平西王,是因為老先生講故事時,用的是封地的名字,把吳三桂稱作雲南王。

     楊秀清又央求老先生講吳三桂叛亂的事。

     “雲南王畢竟老了,可惜呀,歲月不饒人啊。

    ”老先生不禁感歎。

     清入關三十多年後,吳三桂起兵叛亂,當年的少壯将軍已經老邁。

    叛亂持續了八年,最後吳三桂死在軍中。

    他死前不久,曾在湖南衡州即位稱皇帝,前線的大基地就是嶽州。

     楊秀清大字不識幾個,記憶力卻十分了得,他把老先生講的故事連細枝末節都回憶起來了。

     “平西王丢下的武器是可以要的,但絕不能蹈那個老頭的覆轍。

    他想依靠達賴喇嘛,要求分國土,這想法實在可笑。

    既然舉事,就要戰鬥到底!”楊秀清嚴肅道。

     吳三桂一面對清發起叛亂,一面又依賴達賴喇嘛,要求“裂土罷兵”,說什麼隻要中央承認他領有西南的部分土地就停戰,這個要求當然被康熙皇帝駁回了。

     在場的人都互相瞅了一眼,心裡不禁詫異:學問沒多少,知道的事卻不少啊! 三藩之亂已過去一百七十年了,按照常理思考,那樣陳舊的大炮和彈藥早就沒法使用了。

    不過,這一百七十年裡,戰争的技術和工具其實并沒有多大的發展。

    唐正财習慣舉出明确的數字,例如他說船有五千三百隻,提督手下的兵有八百,但唯獨對大炮和彈藥的數量,用了“多得數不清”這樣的泛泛之詞。

     “不會有錯!”——楊秀清這樣判斷。

    他認為吳三桂失敗的原因,就在于消極地想盤踞在湖南以西。

     洪秀全和石達開眼神也有了光彩。

    由于從唐正财處得到的情報,太平軍确定采取了“長驅”計劃,放棄常德,由益陽向東進攻。

    有了千隻民船,所以這一次,大軍水陸并進,船隊由來曆不明的唐正财指揮。

     太平軍占領益陽,是十月二十二日。

     水陸兩軍到達湘陰縣臨資口,是十月二十六日。

     清朝也知道嶽州是要地。

    湖北巡撫常大淳親自來到洞庭湖畔,征集五百民船,裝上石頭、土塊,沉于湖底,堵塞去嶽州的水路。

    他以為把水路堵住就萬事大吉,因而并未增強湖口守軍。

    他沒有掌握太平軍的進軍路線,當然樂觀地認為他們不會朝這邊來。

    其實,五百隻沉船多是小船,沉大船太浪費。

    而說是沉,其實也隻是盡量沉在水淺的地方。

    沉船,本可以将船帆取下,但常大淳卻讓人挂上帆,甚至在沒有帆的船上還特意裝上帆,他要讓太平軍一目了然,死心斷念。

     “清除沉船!” 楊秀清一到達洞庭湖口,并未深加思索,便發出這樣的命令。

    太平軍從附近村鎮征調了幾萬人來清除沉船。

    這些人中,有不少之前剛剛接到巡撫的命令,幹過沉船的工作。

    僅一天的工夫,沉船就已經被清除了。

     湘江和資水彙合注入洞庭湖的地方,叫作臨資口。

    北面三十多公裡處,有一條小得多的江,也注入洞庭湖,名曰汨羅江。

    江邊有個汨羅縣城,位于長沙和嶽州的中間,離嶽州略微近一點。

     太平軍到達臨資口時,連理文與李新妹正在汨羅縣城内。

    他們從長沙下湘江,在湘陰附近與譚七、陳丕成分手。

    譚七和陳丕成回到了太平軍裡。

     “戰國末期,有個名叫屈原的人。

    ”理文跟新妹說道。

     “又要講什麼難懂的大道理了吧?我能聽懂嗎?” “普通的事,你腦子都能順順當當地裝進去啊!” “好吧,那你就講吧。

    ” “他自己的國家,叫楚國,那裡的政治不好,屈原想改革,但遭壞人們的阻撓。

    ” “什麼樣的壞人?” “那些家夥充當秦國的走狗。

    屈原被逐出都城,來到了這一帶。

    ” “太慘了!” “據說屈原披頭散發,在這一帶徘徊。

    理想無法實現,想為國家效力,卻得不到國王承認。

    他在這一帶徘徊時,碰到了一個老漁翁。

    ” “理想無法實現,這跟我很像呀。

    ” “老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