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上市:夾擊中的“成人禮”

首頁
     除非一個人擯棄細枝末節,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否則,在科學中就不會有任何偉大的發現。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家) 上市這個事情有很重要的裡程碑意義,有一種舒一口氣的感覺。

    我們一直危機感比較強。

    變成了公衆公司以後,騰訊會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陳一丹
為什麼選擇高盛 劉熾平第一次見到馬化騰,是在香港港麗酒店的大堂咖啡吧,時間是2003年一個秋雨的下午,與馬化騰同行的是公司另一位創始人陳一丹。

     劉熾平當時的身份是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的執行董事,主管電信、媒體與科技行業的投資項目。

    他們此次見面是MIH從中牽的線,談的話題是騰訊上市。

    “馬化騰不太愛講客套話,說話的邏輯性很強,同時,他也是一個不會輕易亮出底牌的人。

    ”這是劉熾平對馬化騰的第一印象。

     MIH在進入騰訊之後,繼續努力于股份的增持,同時開始謀劃上市事宜。

    在香港律師事務所的安排下,2002年6月,MIH通過可換股債券投入等方式,讓騰訊的注冊資本得到了更充裕的支持,騰訊的5位創始人的股份也随之相應降低。

    上市前,騰訊股權結構變為創業團隊占46.5%,MIH占46.3%,IDG占7.2%。

    2003年8月,騰訊贖回IDG剩餘的股份和MIH少量的股份,至此,MIH與騰訊團隊分别持有50%的股份。

     正是在這一時期,由于中國互聯網在泡沫破滅後的優異表現,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引發了又一輪“中國概念股”的小高潮。

    從2003年12月到2004年12月間,有11家互聯網公司獲得了海外上市的機會,其中包括從事無線業務的TOM在線、空中網和掌上靈通,以及在線招聘網站51job、在線旅遊網站藝龍網、财經門戶金融界、網絡遊戲公司九城和盛大。

    騰訊因在即時通信領域的壟斷性地位以及在移動增值業務中的獲利,也成為這波集體上市熱中的一員。

     劉熾平對互聯網業務非常娴熟,對中國市場也很熟悉。

    他從小在香港長大,1991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于密歇根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

    他當年有一位經常在一起打球的朋友謝家華,後來創辦了網絡鞋店Zappos,被亞馬遜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碩士畢業後,劉熾平先在麥肯錫工作,1998年入職高盛亞洲。

    在高盛期間,他參與了廣東粵海集團重組案,中間涉及100多家債權銀行、400多家公司。

    劉熾平在兩年多時間裡幾乎每天工作到淩晨兩三點,親自跑了20多家公司,“我對中國企業的認識都是在粵海重組案中得到的,做完這個項目,基本上再做任何項目都覺得容易了”。

     劉熾平早在2000年前後就聽說過騰訊,高盛收到過騰訊的融資提議書,“那時的融資規模很小,大家也看不清它的未來,就放過去了”。

    此次,當MIH把騰訊介紹給高盛的時候,盛大也同時找上了門。

    高盛的高科技部門分成兩個小組,“背靠背”地争取這兩個項目,其中劉熾平負責與騰訊的談判。

    在工作開始之初,他要求本案同事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去申請一個QQ号。

     在騰訊方面,馬化騰等人對上市的意義并不是非常清晰,隻是覺得“是個公司大概都要去上市的”。

    同時,馬化騰對選擇哪家承銷商也沒有概念,之前他已見過了不少的投資銀行,包括摩根士丹利、美林、瑞銀和德意志銀行等等,所得到的建議大同小異。

     與劉熾平見面時,馬化騰對他的第一個觀感是,“他是我見過的香港人中,普通話講得最好的一位”。

    此外,劉熾平的名片上居然有一個QQ号,這讓馬化騰感覺很親切。

    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劉熾平提到的兩點建議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劉熾平直率地認為,騰訊現在的收入過度依賴“移動夢網”業務,“這是一種寄人籬下的業務模式,會讓投資人覺得騰訊缺乏可塑性,對未來沒有信心和想象力。

    所以應該在公開募股的時候,強調網絡效應,發掘即時通信工具的發展潛力”。

    劉熾平的這一觀察,頓時讓馬化騰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快感,就在那一時期,他力排衆議,冒險進軍網絡遊戲和新聞門戶,正是基于對這一隐患的擔憂。

     其次,劉熾平提出,在公司的估值上不妨保守一點,與其一下子就把市值飚得太高,倒不如慢慢地把公司的價值做出來,讓那些購買了騰訊股票的股民能享受到增長的福利。

    馬化騰回憶說:“他的這個想法也與我們的風格比較接近,之前見過的投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