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調整:一站式在線生活

首頁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騰訊将發生一系列的組織及管理變革,其主旨都是為了适應“在線生活”戰略。

     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 在新戰略提出之後,首先面臨挑戰的便是現有的組織結構。

     在2001年的第一次架構調整中,公司的業務部門被切分為研發線(R線)和市場線(M線),但是随着産品類型的增加,這種模式已經變得不适應了,前線的項目越來越多,後方的研發擠成一團。

    劉熾平回憶說:“我那時粗粗算了一下,全公司比較重要的産品線就超過了60個,每家都對技術有适時性的需求,遞交到R線之後,幾乎無法安排,這已經影響到了正常運轉。

    ”在QQ秀項目中,R線與M線已被打通,實行了産品經理制,而之後的新聞門戶、搜索以及網遊,無一不是研發、内容與運營的重新人力組合。

     因此,騰訊在2005年10月24日下發“深騰人字38号”文件,宣布進行第二次架構調整。

    公司的組織架構被劃分為8個序列,分别由5個業務部門和3個服務支持部門組成。

     B0:企業發展系統,下屬國際業務部、電子商務部、戰略發展部、投資并購部,負責戰略、投資并購及相關業務,由首席戰略投資官劉熾平兼管。

     B1:無線業務系統,下屬無線産品部、移動通信部、電信事業部和各地辦事機構,負責與電信運營商相關的業務,負責人為劉成敏。

     B2:互聯網業務系統,下屬互聯網研發部、社區産品部和新成立的數字音樂部,負責QQ及相關業務,負責人為吳宵光。

     B3:互動娛樂業務系統,下屬互娛研發部、互娛運營部、渠道營銷部,負責網絡遊戲業務,負責人為任宇昕。

     B4:網絡媒體業務系統,下屬網站部、廣告銷售部、搜索産品中心,負責門戶網站業務,由首席信息官許晨晔兼管。

     O線:運營支持系統,下屬運營支持部、系統架構部、安全中心、管理工程部、研發管理部和客服部,負責服務器、數據庫及安全業務,負責人為李海翔。

     R線:平台研發系統,下屬即時通信産品部、深圳研發中心、廣州研發中心,負責技術研發,由首席技術官張志東兼管。

     S線:職能系統,下屬行政、人事、财務、法律、投資者關系、内審、公關及董事會辦公室,由首席行政官陳一丹兼管。

     劉成敏、吳宵光、任宇昕和李海翔等人被提拔為執行副總裁。

     此次調整意味着事業部制度的形成。

    各事業部以産品為單位,專案開發,分工運營,從此,騰訊“一分為多”“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從業務份額的構成來看,B1和B2為最主要的收入部門,幾乎占到全公司總收入的八成以上。

    B4的新聞門戶業務在此時尚不起眼,但因戰略上的意義而受重視。

    比較特殊的是B3系統。

    在2005年10月前後,騰訊的棋牌遊戲用戶已經超過聯衆,但是并沒有找到真正的爆發點。

    在決策層看來,網遊的前景值得期待,因此将之獨立成軍,原本屬于次級單位的互動娛樂事業部被整體提拔,日後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戰略安排。

     在五大業務系統之外,馬化騰認為,電子商務和搜索也是騰訊必須涉足的領域,因此在2005年中期便悄悄組建團隊,将之分别隸屬于B0和B4系統,期待成熟之後,再行分離。

     在這個架構中有一個非常微妙的安排:騰訊所有的業務基礎都來自于流量,然而,在組織架構中并沒有一個類似于“總參謀部”這樣的機構來進行流量的統籌配置。

    這一職權其實被掌握在了“總辦”手上。

    也就是說,騰訊的組織架構頗類似于“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的模式,各事業群的負責人在業務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權限,但其命脈始終由最高決策層控制。

     在一次内部高管會上,馬化騰談及了調整後的管理理念,他說:“未來5年,騰訊最大的挑戰就是執行力。

    市場怎麼樣,大家都看得見,但不一定都拿得住。

    通過完整的指标體系和組織結構保證壓力的傳導,通過嚴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而所有這些,能把騰訊打造成一個不依賴個人精英,而是依靠體制化動力的成熟體系。

    ” 在這部不太長的騰訊史上,2005年是一個轉折性的年份,在賴以為源的無線增值業務遭遇瓶頸的危急時刻,馬化騰團隊進行了激進的戰略調整,“在線生活”戰略的提出以及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帶有标志性的意義。

    它意味着這家由即時通信工具起家的企業,在創業7年之後,攜帶着數億用戶、十幾億元現金以及他們年輕的雄心,踏上了一條充滿了不确定性的多元化征途。

    從此之後,一個陌生的、野心勃勃的騰訊悄然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它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互聯網産品形态,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蓄勢待發。

    5個業務系統可以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