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分析,對本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基于本地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對産品應用的不斷優化。
日後來看,這是一篇“看見了未來”的演講,馬化騰看見了娛樂對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巨大财富價值,看見了後來風靡一時的社區化、本地化概念,看見了“互聯網手機”的前景,他也看見了安全的重要性——5年後,正是在這一領域他将遭遇最嚴峻的挑釁。
馬化騰唯一沒有看見的是開放,這是戲劇性所在,他的此次演講正是對微軟與雅虎互聯互通的一次強硬回應。
有超過50家媒體的記者受邀參加了騰訊的發布會。
沒有人關心QQ2005版在功能上有多大改進。
馬化騰的朗誦字正腔圓,但缺乏技巧,他的演講内容被刊發在各大新聞門戶的科技頻道裡,卻幾乎沒有引起任何的讨論。
記者們唯一關心的是:“騰訊為什麼不願意與MSN互通?”他對即時通信的重新定義,被解讀為“策略性的防禦”。
《北京現代商報》記者寫道:“最近傳出許多中小即時通信廠商也在尋求和雅虎及MSN的互通,打造‘抗QQ聯盟’,這無疑加劇了對騰訊的壓力。
在不願違背自己互聯互通意願的前提下,也隻有挑起行業标準之争,才是其唯一的選擇。
”
MSN做錯了什麼
騰訊的“避戰”策略,沒有給微軟“借梯上樓”的機會。
接下來,就看MSN中國的團隊能走多遠。
自2005年5月MSN中文網上線之後,9家合作夥伴帶來了一定的收入,按照廣告收入的分成原則推算,到年底MSN平台的廣告營收大緻在7000萬元左右,這幾乎相當于當時騰訊的網絡廣告收入,合作夥伴的數量也逐漸增加至20多家。
然而,跨國企業的“大公司病”很快就讓羅川和熊明華舉步維艱,越來越難以支撐。
作為一種市場競争的策略,處在品牌高位的MSN隻需将騰訊做過的事情重新做上一遍,就可以奪走大半的市場份額——這正是騰訊後來屢試不爽的戰法,可惜,羅川和熊明華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
首要的問題是,指揮體系的紊亂。
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在微軟管理體系内部,羅川的市場部門與熊明華的研發中心分别向兩個大區上司彙報,兩人之間毫無隸屬關系,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上,MSN沒有一個統籌全局的負責人。
熊明華團隊承擔了很多的研發任務,為中國版MSN的技術開發隻占了其1/5的工作。
盡管北京的微軟中國高調推出MSN,可是西雅圖的想法卻未必如此,此時的比爾·蓋茨與鮑爾默正全力以赴應對與谷歌和美國在線的戰争。
由于中國區的業務隻占到微軟全球業務的2%,而MSN又是一個子工程,西雅圖幾乎沒有任何精力看上海美斯恩一眼。
作為區域市場的一個部門總經理,羅川的權力十分有限,根據上海美斯恩的内部報告,即使是總經理,其大多數職能都必須在微軟的全球體系裡層層上報審批,可自行批準的項目僅限于“總付款金額等于或少于50萬美元”的合同。
如果說騰訊将它與MSN的競争視為一場戰争的話,那麼,在微軟看來,這連戰役都算不上,頂多是一場無關痛癢的局部戰鬥而已。
其次,微軟的全球開發模式很難适應區域性的市場競争。
MSN的技術研發方向被微軟總部控制,是全球一盤棋,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地化考慮并不多。
對于MSN每一項功能的開發,都需要提交到美國總部論證,而各國環境差别極大,作為一個亞洲的區域市場,中國區提出的需求總是無法排上隊。
這無疑是跨國公司在一個區域性市場裡的經典型困境。
譬如,離線消息的功能。
中國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們早在2005年年初就提出了這一需求,可是連遞交到決策會上讨論的資格都沒有。
經無數次的争取,一直到2008年,微軟總部才批準開發,而此時戰鬥早已落幕。
再譬如,類似于QQ秀的虛拟道具功能。
MSN在韓國的版本已有了完全相同的功能,可是,MSN在韓國是與當地一家公司合資運營的,因版權的談判曠日長久,導緻遲遲無法引入中國區。
這種開發機制上的遲滞和羁絆,讓MSN在用戶體驗和增值服務的創收上始終棋落一着。
與QQ相比,MSN受到的最嚴重的诟病是,大文件傳輸功能的落後。
在幾乎所有的BBS讨論區裡,年輕的軟件工程師們都在譏笑MSN,而很多商務人士棄用MSN也大多是因為這一剛性需求無法滿足。
對此,熊明華顯得無可奈何。
“微軟的工程師完全有能力做好這個功能。
問題出在MSN将所有的用戶數據都放在美國的服務器裡,而中國政府則對此非常不滿,這直接導緻我們在與各地的數據中心談判時,很不順利。
一些城市,特别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的電信部門不願意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