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章 轉折:3Q大戰

首頁
     有時從空氣中能發現重大的事件。

     ——司馬遼太郎(日本小說家) 在南極圈裡,隻有企鵝能夠生存。

     ——中國互聯網的流言
暴風雨來襲的氣息 到2009年前後,幾乎所有來中國考察互聯網的美國人,往往最後一站都會南下,飛到深圳考察騰訊公司。

    這是因為,在一開始的行程安排中并沒有這家企業,然而,在每個站點的訪問中,都會不斷地有人對他們提及騰訊、騰訊、騰訊。

    于是,深圳便戲劇性地成為最後的、計劃外的一站。

     從數據和影響力來看,騰訊也從2009年起扮演了征服者的角色,正是從此時開始,騰訊站在了暴風雨的中央,而它自己并未察覺。

     2009年第二季度,騰訊遊戲的營收首次超過盛大,成為新晉的“遊戲之王”。

    該年騰訊遊戲營收為53.9億元,市場份額由2007年的6%猛增到20.9%。

    在業績增長的刺激下,騰訊的股價在2010年1月突破176.5港元(拆股前的價格),市值達到2500億港元,一舉超越雅虎,成為繼谷歌、亞馬遜之後的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在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一份年度“全球互聯網趨勢”報告中,騰訊成為唯一一家被屢次提及的中國企業。

    在創新能力一項上,騰訊排在蘋果、谷歌和亞馬遜之後,位列第四,超過了微軟、索尼和PayPal。

    騰訊入選的原因是“在虛拟物品銷售和管理能力上的巨大成功”。

    摩根士丹利中國區的董事總經理季衛東對騰訊的商業模式十分贊賞,在他看來,以社區為中心的騰訊模式是赢家通吃的最好例子。

    他說:“我們都在給騰訊打工。

    ” 2010年3月5日晚上,騰訊大廈的底層大廳人頭攢動。

     19點52分58秒,大屏幕顯示,QQ同時在線用戶達到1億人,現場掌聲雷動,此刻距離QQ上線的1999年2月10日,過去了整整11年。

    2006年7月,當QQ同時在線用戶數超過2000萬時,聯席CTO熊明華曾經問馬化騰:“你估計什麼時候可以超過一個億?”馬化騰回答說:“也許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

    ”然而,奇迹竟然不期而至。

     2010年4月22日,在珠海海泉灣,騰訊召開由400多人參加的戰略管理大會,主題為“平台互融,專業創新”。

    馬化騰在主題發言中闡述了自己對互聯網的看法以及騰訊的策略。

     根據他的判斷,中國互聯網已經告别門戶時代,進入新的競争階段,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百度成為最大獲益者,而阿裡巴巴在過去的兩年多裡,成功地實行了戰略重點的轉移,淘寶網替代以往的B2B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

    由此,騰訊、百度和阿裡巴巴分别把住了最重要的三個應用性入口。

     在馬化騰看來,中國互聯網的第二次“圈地運動”即将結束,圈完之後怎樣耕耘是下一步的戰略重點,騰訊必須在圈到的地上布局建設,開始深層次競争。

     在這種新環境之下,馬化騰提出了兩個戰略要求: 第一,圍繞“一站式在線生活”,迅猛拓展業務範圍,加大在搜索、安全、移動互聯網以及微博上的投入,争取在亂局中奪取更多的份額。

     第二,騰訊内部各業務單元需建立新的協作機制,靈活機動打破“部門牆”。

     在發言中,馬化騰一再表達了對“大企業病”的擔憂,在他看來,騰訊此時正處在最有利的發展通道中,因此,最大的危機不在外部競争,而在内部協調。

    他說,在未來的一年裡,所有管理者都要思考“如何通過自身業務将平台間的優勢整合在一起,并實現各自所在領域中的專業深度和前瞻創新,最終迸發出公司整體實力的成長”。

     馬化騰的講話,概括而言就是“出外搶地盤,對内重協調”,這是一個充滿了攻擊性的戰略布局,表明騰訊将繼續“以天下為敵”。

    這一積極、樂觀的情緒,傳染到了整個騰訊管理層,所有人都沉浸在創世紀般的喜悅中,沒有一個人嗅到了暴風雨來襲的氣息。

     這場暴風雨的确不容易察覺,因為它首先表現為一種彌漫中的情緒。

     在互聯網叢林裡,日漸強大、無遠弗屆的騰訊正膨脹為一個巨型動物,它的存在方式對其他的生物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2010年的中報裡,騰訊的半年度利潤是37億元,百度約13億元,阿裡巴巴約10億元,搜狐約6億元,新浪約3.5億元,騰訊的利潤比其他4家互聯網大佬的總和還要多。

     種種對騰訊的不滿如同帶刺的荊棘四處瘋長,如同風暴在無形中危險地醞釀,它所造成的行業性不安及情緒對抗,在一開始并不能對騰訊構成任何的傷害,可是,聚氣成勢,衆口铄金,危機就會在最意料不到的地方被引爆。

     企鵝帝國的“三宗罪” 對騰訊的不滿,歸結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