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位。
)上來初明能覺淨心義已竟。
(午)次,明淨心自覺義。
種子習氣壞故,虛狀永泯。
虛狀泯故,心體寂照,名為體證真如。
何以故?以無異法為能證故。
即是寂照,無能證所證之别,名為無分别智。
何以故?以此智外,無别有真如可分别故。
此即是心顯成智。
智是心用,心是智體。
體用一法,自性無二。
故名自性體證也。
上來明覺于淨心義,全是修證功夫,故分五科詳談。
今明淨心自覺義,則證無别證,證于自心之本覺;覺無别覺,覺于自心之本具;具無别具,具于諸佛之自證;則唯一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之真如本體是已。
所謂全體是覺,全體是智,不可思議。
然此不可思議之全體,實具于吾人當下之一念,又極淺近。
一念即是,非淺而何?當下即是,非近而何?然則衆生何不自證耶?無他,向外馳求故。
若能徹底放下,回光返照,即可見其少分如如佛性。
若欲證到全分,令智慧佛出生,即須從上觀行功夫,步步修進,而相似(此位為轉凡入聖之樞機),而分真(至此則超凡入聖矣),而究竟(即妙覺)。
至于究竟,稱為佛果,實亦不過複其本有之性而已。
所謂“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是也。
衆生所以不能證者,所謂“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是也。
此衆生與佛之别也。
須知從名字覺至究竟覺,皆是做一複字功夫耳。
功夫做到究竟,則無明之種子習氣盡壞,生滅虛狀,永永泯息,唯一不生不滅淨心真體,即寂即照,即照即寂,是名真如。
到此地位,真如寂照,性體全彰,别無異法而為所證,所證即真如自體,故曰“體證真如”。
其别無所證者何故耶?因其本無異法而為能證,能證即自體寂照,故曰“即是寂照”。
既無能所,安有分别,故名為“無分别智”。
蓋心緣永息,圓智現前。
靈峰曰“無分别智,即大圓鏡智”是也。
夫所以謂之無分别者,以此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唯一真如自體,并非此外别有真如為寂為照,而可為之分别故也。
蓋此常寂常照之智,即是淨心顯成,故智用是心之用,心體即智之體,體用合一,非有二法也。
以自性本無二故,故名為“自性體證”。
上文但言“體證真如”,今更加“自性”二字者,顯其自性無二,非别有體也。
覺于淨心義,是明其以始覺合于本覺,實則始本二覺,唯一淨心自覺所顯,本無二體。
前謂一念發修已來,根本不覺亦能漸滅,又雲應知一念創始發修之時,無明住地即分滅也,即本此理。
蓋一念發修,即是發覺初心。
《起信論》雲:“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今既發覺,非其不覺迷根已呈破裂而何。
但約修證功夫,非覺徹心源,不名究竟。
覺未究竟,尚以金剛無礙智為能證,清淨真如為所證,而有能覺所覺之分。
若金剛道後,住地無明盡壞,則始本合一,唯一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更無分别。
故今于究竟覺後,明淨心自覺文中,方出無分别智之義也。
前雙許二義中,覺于淨心,淨心自覺,雖言二義,體無别也。
詳此廣釋之文,其理當可了然矣。
已上辨智慧佛性約修廣釋竟。
(辰)三,舉喻結成。
如似水靜内照,照潤義殊,而常湛一。
何以故?照潤潤照故。
心亦如是。
寂照義分,而體融無二。
何以故?照寂寂照故。
照寂順體,寂照順用。
照自體,名為覺于淨心。
體自照,即名為淨心自覺。
故言二義一體。
此即以無分别智為覺也。
淨心從本已來,具此智性,不增不減,故以淨心為佛性也。
此就智慧佛以明淨心為佛性。
上來所明覺于淨心、淨心自覺、二義一體之理,恐或未了,故更舉喻顯之。
喻中言“水靜内照”者,謂動水不能内照,必水澄靜相,方起照用。
以喻凡夫,自不覺自動以來,昏擾擾相,豈能自照?必其一念發修,具有覺心,方起内照之功也。
“内照”者,内性自照。
謂内照自性,非向外馳,即覺于淨心義。
亦照起内性,不由外來,即淨心自覺義。
“照潤義殊”下舉喻。
謂水有二義。
一照義,是用。
照者水之功能,故曰用也。
二潤義,是體。
潤者水之濕性,故曰體也。
然照潤之義雖殊,而常湛一。
“湛一”者,清淨不二之義。
“何以故”下,釋成湛一。
“照潤潤照”者,謂照而常潤,潤而常照,故常湛一也。
“心亦如是”下法合。
謂心亦具二義。
一寂義,是體。
心本非動,故是體也。
一照義,是用。
内起覺照,故是用也。
吾人依寂義修妙止,依照義修妙觀,所謂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是也。
故寂照之義雖分,而體融無二。
“何以故”下,釋成無二。
“照寂寂照”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無二也。
夫照而常寂,順體而言。
寂而常照,順用之詞。
實則用者即體之用,體者即用之體。
以用即體故,所以照寂,即是照其自體,名為覺于淨心。
以體即用故,所以寂照,即是本體自照,名為淨心自覺也。
故言覺于淨心,淨心自覺,似有二義,實則唯一淨心之體耳,豈有二哉!此覺于淨心,淨心自覺,所以同名為“覺”者,即以其覺智本無分别之故,故名為無分别智耳。
然無論聖凡,自性清淨心中,從本已來,莫不具此無分别智之性。
在聖亦不增,但複之耳。
在凡亦不減,特在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