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虎韬——論戰争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軍用

首頁
     甲士萬人,強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

    修正攻具,砥砺(34)兵器巧手三百人。

    此舉兵軍用之大數也。

    ” 武王曰:“允哉!” 【注釋】 ①科品:種類,品類。

     ②武沖大扶胥:設有大盾的大型戰車。

    扶胥,戰車的别名。

     ③材土:勇猛而武藝高強的戰士。

    翼,護衛。

     ④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一種裝備有大盾牌和矛戟的戰車。

     ⑤絞車連弩:一種用絞車張弓,能連續發射箭矢的強弩。

     ⑥提翼小橹扶胥:裝備有小盾牌的小型戰車。

     ⑦大黃參連弩大扶胥:裝備有大黃連弩的大型戰車。

    大黃,一種強弩的名稱。

    參連弩,能連續擊發的強弩。

     ⑧飛鬼、電影:兩種旗幟的名稱。

     ⑨绛缟:大紅色的絲絹。

     ⑩螳螂武士:骁勇善戰的武士。

     ⑾辎車騎寇:輕快迅捷的戰車。

     ⑿電車:快如閃電的戰車。

     ⒀矛戟扶胥輕車:一種配備有矛戟的輕型戰車。

     ⒁方首鐵棓維朌:一種大方頭的鐵棒。

    棓(bàng),通棒。

    朌:同“頒”,大頭。

     ⒂大柯斧:長柄斧頭。

    柯,斧柄。

     ⒃飛鈎:古代兵器,似劍而曲,可用來鈎取敵人。

     ⒄木螳螂劍刃扶胥:一種用以拒守的木制戰車,形似螳螂,有尖刃向外。

     ⒅木蒺藜:用木料制成的形如蒺藜的有刺障礙物。

     ⒆軸旋短沖矛戟扶胥:一種配備有沖角矛戟可以旋轉的戰車。

     ⒇蚩尤氏:傳說中九黎族首領,有兄弟九十一人,均獸身人頭,能呼風喚雨,勇猛善戰,後與黃帝争奪中原,失敗被殺。

     (21)突螟:在天色黑暗時進行突襲。

     (22)地羅:地網。

     (23)參連織女:将蒺藜連綴在一起的障礙物。

    織女,本是一種類似蒺藜的草,此處指一種帶有尖刺的障礙物。

     (24)方胸鋋矛:齊胸高的小矛。

    鋋(yán),短柄小矛。

     (25)天羅虎落:一種障礙物。

    天羅,綴有蒺藜的網。

    虎落,竹籬。

     (26)飛橋:一種可折疊的橋或壕橋。

     (27)飛江:一種可濟渡江河的浮橋。

     (28)天浮:一種浮橋。

     (29)天舡:大船。

     (30)結枲鉏铻:指在木闆上契刻齒槽,使與戰車吻合。

    枲(xǐ),麻。

    鉏铻(jǔyǔ),排列成鋸齒狀。

     (31)鐵杙:鐵樁或釘子一類的東西。

    杙(yǐ),橛,樁子。

     (32)棨(qǐjué):一種大鋤頭。

     (33)芟(shān):除草。

     (34)砥砺:磨刀石,此處意為磨快、磨利。

     【例證】 武器裝備是戰争力量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是戰鬥力的物質基礎,不僅影響軍隊的士氣,還對戰争的進程和結局有着重大的影響。

    即本篇所說的:“此兵之大成也。

    ”忽必烈使用回回炮攻克襄樊,就是這樣的一個事例。

     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發動了攻宋戰争,把主攻方向選在南宋的喉襟要地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

    襄陽位于漢水南岸。

    樊城位于漢水北岸,依山傍水,設防堅固,易守難攻。

    蒙古軍用鐵騎和步兵連續發起多次進攻,都未能破城。

    強攻不下,隻好改為長期圍困。

    坐鎮大都(今北京)的忽必烈,為此整日苦思破城良策。

    他聯想起先前蒙古軍西征時,曾繳獲過一種回回炮,威力巨大,聲震十裡,可以洞城裂壘。

    此時圍攻襄樊,何不試用一下?于是,下令從武庫中調撥這種大炮,可是因年久失修,己不堪使用。

    忽必烈趕緊派使者到西域去征調能夠制造這種大炮的能工巧匠進京造炮。

     兩名回回族造炮高手阿老瓦丁、亦思馬因應召攜帶家眷和造炮工具日夜兼程,來到大都。

    忽必烈親至館舍慰問,并設宴招待,然後調集百名技工,選好造炮場所,要求一年之内造出五門大炮。

    二位炮匠夜以繼日,加班加點,三個月後,五門大炮已經制成。

    忽必烈聞訊,即親往檢閱試炮。

    隻見一聲令下。

    大炮擊發,一聲巨響,震耳欲聾;炮彈如離弦之箭,飛出千餘步遠,彈着處土石飛濺,現出一個深達數尺的大彈坑。

    忽必烈一見威力如此巨大,龍顔大悅,當即獎賞了兩位炮匠,祝賀他們提前完成了造炮任務。

    幾個月後,二位炮匠又造出了五門大炮。

    忽必烈即令他們攜帶造成的十門大炮,由部隊護送至前線,把大炮安裝在樊城東南角。

    主帥一聲令下,十門大炮同時擊發,“聲震大地,所擊無不摧陷”。

    接着,移炮轟擊襄陽。

    圍困長達五年之久的襄、樊二城,相繼被攻破。

    忽必烈聞訊大喜,即将此炮命名為“巨石炮”,命令元軍攜炮直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

     忽必烈在長期的戰争實踐中,看到了先進技術的重要性。

    因此對于能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先進技術,總是及時加以吸取應用,從即位時起,他就“遣帖木兒、李舜欽等行部,考課各路諸色工匠”,選用各種能工巧匠到京城,隻要是有技能之人,不分國籍種族,不論地位高低,均加以重用。

    從而保證了統一戰争的順利進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