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犬韬——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分合

首頁
【提示】

    本篇論述了集結軍隊、約期會戰的原則和方法,部隊平時分駐各地,戰時則應集結起來,這就是分合。要将分散在各地的軍隊集結起來,大将首先必須确定會師的地點和時間,然後再通知所屬各部将領。同時,嚴格軍紀,按時到達集結地的,應給予獎賞;不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的,予以處罰。這樣,“則遠近并集,三軍俱至,并力合戰”。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君王率兵出征,三軍分駐數處,主将要按期集結軍隊同敵人交戰,并号令全軍官兵,明定賞罰制度,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一般用兵的方法,由于三軍人數衆多,必然有兵力分散和集中等作戰部署上的變化。主将要首先确定作戰的地點和日期,然後将戰鬥文書下達給諸部将官,明确規定要攻打和包圍的城邑、各軍集結的地點,明确規定作戰的日期及各部隊到達的時間。然後,主将提前到達集結地點設置營壘,布列陣勢,在營門豎立标竿以觀測日影,計算時間。禁止行人通行,等待将吏報到。各部将吏到達時,要核實其到達的先後次序,先期到達的給予獎勵,過期到達的殺頭示衆。這樣,不論遠近,都會按期趕至集結地域。三軍全部到達後,就能集中力量與敵交戰了。”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三軍分為數處,将欲期會合戰①,約誓②賞罰,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軍之衆,必有分合之變。其大将先定戰地、戰日,然後移檄書③與諸将吏,朗攻城圍邑,各會其所,明告戰日,漏刻有時④。大将設營布陳,立表轅門⑤,清道而待。諸将吏至者,校其先後,先期而至者賞,後期而至者斬。如此則遠近奔集,三軍俱至,并力合戰。”

    【注釋】

    ①期會合戰:約定時間地點,集中軍隊與敵交戰。

    ②約誓:作戰前夕集合軍隊,宣布作戰目的、原因,申明軍紀,告誡将士。

    ③檄書: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谕或聲讨的文書。

    ④漏刻有時:意謂規定軍隊到達的時間。漏刻,古代的一種計時器。其法用兩銅壺,分置上下,上壺盛水,使漏入下壺。下壺設有浮标,标竿上刻有分畫。上壺之水漏入下壺時,标竿漸漸升起,以此計算時間。

    ⑤立表:古代立木為表,通過觀察日影來計算時間。轅門,軍營的正門。古時軍隊駐紮時,四周以車輛為垣,在營門處用兩車仰置,以車上系馬之轅杆兩條,樹立于門之兩側以為門,故稱之。

    【例證】

    在戰争中,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遵守時間,赢得時間,就會赢得勝利。延誤時間,就可能贻誤戰機,導緻失利。因此,隻有嚴格時間觀念,才能完成戰鬥任務。秦朝末年彭越起義之前先立法,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證。

    彭越原是钜野澤(今山東巨野縣)中的漁民,因為不能忍受統治者敲骨吸髓般的剝削和壓迫,便聚集了一些人,逃到矩野澤中,占草澤為王。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群雄并起,紛紛舉起反秦大旗。彭越于是也在暗中聯絡四方豪傑,積極籌劃起義。

    不久,矩野澤中有一百多名青年,一起來見彭越,要求他帶頭起兵。彭越心中暗喜,但同時他也知道,這些漁民雖有心起義,但平時散漫慣了,很難領導。于是便故意推托:“起兵造反會招來殺身滅族的大禍,可不能輕舉妄動。再說,在下本是無能之輩,萬一舉事不成,将會給諸位帶來莫大的災難,那時就後悔莫及了。”衆人見他推托,急忙懇求:“我等是誠心相随,願與兄長對天盟誓,一定做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絕對聽從你的命令,望萬勿推辭。”彭越于是說:“一旦舉起義旗,必會招緻官軍進攻,那時兩軍對陣,随時都有生命危險,即使一個人中途畏縮,也可能造成全軍慘敗。這事非同兒戲,諸位應該三思。”衆人異口同聲地說:“兄長盡管放心,我等堅決聽從命令。”彭越見目的已經達到,便宣告:“諸位果有決心,就請在明天日出之時,到此會合,對天盟誓。大家都要按時到達,如有後期不到者,依法處死。”

    當天夜裡,彭越令人在草地上築起一個土台作為祭壇,等候日出之時與衆人祭天盟誓。次日,多數人依令在日出之前趕到。隻有十餘人直到中午才來到這裡。彭越當即令衆人列隊,然後登上祭壇嚴肅地說:“諸位推我為首,聚衆起兵,昨天已約定日出到齊,後期者斬首。但現在有十多人未能如期到達,理應按軍法全部處斬。由于曆來法不責衆,現隻将最後來到的一人處斬,以示軍法嚴肅。”衆人一聽,七言八語:“話雖如此,可不能當真殺人啊,以後不再犯就是了。”但彭越毫不猶豫,當即下令将那人推出斬首。衆人見彭越動了真格,一個個規規矩矩地站入隊列,莊重嚴肅地對天盟誓。

    此舉嚴明了軍紀,使彭越樹立了權威。彭越率領這支隊伍,不斷壯大,在項羽西進關中時,已發展到一萬多人。随後,他率部歸屬劉邦,在與項羽作戰中屢立戰功,被劉邦封為梁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