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犬韬——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戰步

首頁
【提示】

    本篇論述了步兵同戰車、騎兵作戰的方法。首先論述了步兵同車、騎作戰,必須依據丘陵險阻,占據有利地形。在兵力配備上,長兵器強弩在前,短兵器在後,輪番戰鬥。接着進一步論述了在無丘陵險阻可依的情況下,同敵車、騎交戰,應将部隊部署成“四武沖陳”,并設置行馬、蒺藜等障礙物,遲滞敵軍行動,再深挖壕溝,構築防禦工事,即可抵擋敵軍進攻。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的方法是怎樣的?”太公答道:“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必須依托丘陵、險阻的地形列陣,把長兵器和強彎配置在前面,把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後面,輪流戰鬥,更番休整。敵人戰車和騎兵大量到達時,我即堅守陣地,頑強戰鬥,并使材士強弩戒備後方。”武王問:“我既無丘陵又沒有險阻可以依托,敵軍到達的兵力既衆多又強大,戰車騎兵夾擊我兩翼,突擊我前後,緻使我全軍恐懼,潰敗逃跑,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命令我軍士兵制作行馬和木蒺藜等障礙器材,把牛馬集中編在一起,步兵結成四武沖陣。看見敵戰車騎兵即将到來,就廣泛布設蒺藜,并挖掘環形壕溝,寬深各五尺,叫做命籠。步兵帶着行馬進退,用車輛連接成營壘,推着它前後移動,停止下來時即成營寨。用材士強弩戒備左右,然後号令我全軍猛烈戰鬥,不得懈怠。”

    武王說:“好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①奈何?”

    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晉居前,短兵弱弩居後,更發更止,敵之車騎雖衆而至,堅陳疾戰,材士強弩,以備我後。”

    武王曰:“吾無丘陵,又無險阻,敵人之至,既衆且武,車騎翼我兩旁,獵我前後,吾三軍恐怖,亂敗而走,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士卒為行馬、木蒺藜,置牛馬隊伍,為四武沖陳。望敵車騎将來,均置蒺藜,掘地匝後②,廣深五尺,名曰命籠③。人操行馬進退④,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後,立而為屯⑤,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⑥。”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與:底本無此字,疑脫,從《武經七書彙解》補正。戰,底本無此字,疑脫,據《武經七書彙解》補正。

    ②掘地匝後:指在四周開掘壕溝。

    ③命籠:《武經七書彙解》注:“言為三軍之命運所系也。”可理解為溝塹、障礙物等構成的環形防禦體系。

    ④進退:底本為“進步”,疑誤。今據《武經七書講義》校改。

    ⑤屯:軍屯,營寨。

    ⑥解:同“懈”,松弛。

    【例證】

    “步,貴知變動”,步兵的特點是靈活性大,能适應各種地形、天候和戰鬥形式,尤其利于險阻複雜的環境。步兵裝備有各種長短兵器,攻守進退都比較機動靈活。但步兵的弱點是快速性不如騎,穩固性不如車。因此,在同車、騎交戰時,最好能依托險隘的地形,揚己之長、抑敵之長。南宋初年,吳玠就是以此抵擋住金軍進攻并屢次獲勝的。

    建炎四年(1130年),金軍進攻江南受挫,遂轉為東守西攻,企圖由陝入川,迂回包圍,消滅南宋。九月,宋金在富平(今陝西富平北)展開激戰,宋軍大敗,金軍進逼四川。吳率兵數千,退守控扼蜀道的要隘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決心憑險據守,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金将沒立首攻受挫。五月,又與烏魯、折合二博分兵并進。吳玠針對金軍騎兵特點,堅陣固壘,以避其鋒,待其進入路狹多石的山谷下馬步行時,揮軍奮戰,大敗金軍,十月初九,金帥完顔宗弼集兵數萬,自寶鳴連營三十裡,企圖一舉打開入川關口。宋軍在吳玠的指揮下,依托險隘堅壘,以勁弓強弩輪番射擊,打退金軍多次猛攻,又以精兵夜襲金營,斷其糧道,并在其退路設伏。經過三日激戰,金軍兵疲糧匮而退,遭宋軍伏擊大潰,宗弼身中兩箭,将士死傷累累,此戰,是宋金戰争以來宋軍獲得的首次大捷,鼓舞了南宋軍民抗金鬥争的信心。此後,吳玠又指揮南宋軍民,相繼取得了饒鳳關、仙人關大捷,徹底粉碎了金軍由陝入川的企圖,勝利地保衛了川陝大門。

    金軍以弓馬騎射見長,但西北一帶山勢險峻,易守難攻,騎兵的優勢無從發揮。而宋軍卻是以步兵為主,靈活機動,吳玠之所以屢敗金軍,關鍵在于他每戰都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不同特點,“必先占高原必勝之利”,健金騎兵無法施展其威力,然後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因此能夠屢創強敵,多次獲勝。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