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陽貨第十七

首頁
    本篇共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這一篇中,介紹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對仁的進一步解釋,還有關于為父母守喪三年問題,也談到君子與小人的區别等等。

     陽貨①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②。

    孔子時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諸塗④。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而迷其邦⑤,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而亟⑥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⑦。

    ”孔子曰:“諾,吾将仕矣。

    ” 【注釋】 ①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②歸孔子豚:歸,音kuì,贈送。

    豚,音tún,小豬。

    贈給孔子一隻熟小豬。

     ③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④遇諸塗:塗,同“途”,道路。

    在路上遇到了他。

     ⑤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⑥亟:屢次。

     ⑦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

    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

    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跟你說。

    ”(孔子走過去。

    )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

    ”(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

    ”(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

    ”孔子說:“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譯文】 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 【評析】 “上智”是指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先天所決定的,是不能改變的。

    這種觀念如果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則有其岐視甚至侮辱勞動民衆的一面,這是應該予以指出的。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②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 【注釋】 ①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子遊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譯文】 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

    孔子微笑着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遊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

    ’”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

    我剛才說的話,隻是開個玩笑而已。

    ” 公山弗擾①以費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④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⑤?” 【注釋】 ①公山弗擾:人名,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②末之也已:末,無。

    之,到、往。

    末之,無處去。

    已,止,算了。

     ③之之也:第一個“之”字是助詞,後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

     ④徒:徒然,空無所據。

     ⑤吾其為東周乎:為東周,建造一個東方的周王朝,在東方複興周禮。

     【譯文】 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

    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隻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複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 子張問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