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聖治章第九

首頁
    子曰:天地之性,惟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

    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

    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

    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像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古詩文網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譯文】 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聖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 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

    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

    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

    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隻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

    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後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

    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

    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産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

    聖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

    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于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系。

    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于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沒有比這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别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

    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

    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

    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

    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衆敬畏而愛戴他,并學習仿艾其作為。

    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

    《詩經·曹風·鸠》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

    ’” 【讀解】 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講說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沒有?孔子因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

    孝治主德。

    聖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