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君子篇第二十四

首頁
    族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詩曰:“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懲!”此之謂也。

     【譯文】 混亂的時代就不是這樣。

    刑律的處罰超過了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超過了官員的德行,按照親屬關系來判罪,根據世系來舉用賢人。

    一個人有了罪而父、母、妻三族都被誅滅,德行即使像舜一樣,也不免受到同樣的刑罰,這是按照親屬關系來判罪。

    祖先曾經賢能,後代的子孫就一定顯貴,行為即使像夏桀、商纣王一樣,位次也一定尊貴,這是根據世系來舉用賢人。

    按照親屬關系來判罪,根據世系舉用賢人,即使想沒有禍亂,辦得到嗎?《詩》雲:“很多河流在沸騰,山峰碎裂往下崩,高高的山崖成深谷,深深的峽谷成山陵。

    可哀當今的執政者,為什麼竟然不警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論法聖王,則知所貴矣;以義制事,則知所利矣。

    論知所貴,則知所養矣;事知所利,則動知所出矣。

    --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

    故成王之于周公也,無所往而不聽,知所貴也。

    桓公之于管仲也,國事無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

    吳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國至于亡,倍道失賢也。

    故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

    故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此先王之道也。

    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

    故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分此者也;節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備矣;備而不矜,一自善也,謂之聖。

    不矜矣,夫故天下不與争能,而緻善用其功。

    有而不有也,夫故為天下貴矣。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此之謂也。

     【譯文】 議論效法聖明的帝王,就知道什麼人是應該尊重的了;根據道義來處理事情,就知道什麼辦法是有利的了。

    議論時知道所要尊重的人,那就會懂得所要修養的品德了;做事時知道有利的辦法,那麼行動時就會懂得從什麼地方開始了。

    這兩個方面,是正确與錯誤的根本原因,是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周成王對于周公,沒有什麼方面不聽從,這是懂得了所要尊重的人。

    齊桓公對于管仲,凡是國家大事沒有什麼方面不聽從,這是懂得了有利的辦法。

    吳國有了伍子胥而不能聽從他,國家落到滅亡的地步,是因為違背了正道失掉了賢人啊。

    所以使聖人尊貴的君主能稱王天下,使賢人尊貴的君主能稱霸諸侯,尊敬賢人的君主可以存在下去,怠慢賢人的君主就會滅亡,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

    崇尚賢士,使用能人,使高貴的和卑賤的有等級的區别,區分親近的和疏遠的,按照次序來安排年長的和年幼的,這就是古代聖王的正道。

    崇尚賢士、使用能人,那麼君主就會尊貴而臣民就會安甯;高貴的和卑賤的有了等級差别,那麼命令就能實行而不會滞留;親近的和疏遠的有了分别,那麼恩惠就能正确賜予而不會違背情理;年長的和年幼的有了次序,那麼事業就能迅速成功而有了休息的時間。

    講究仁德的人,就是喜歡這正道的人;講究道義的人,就是把這正道當作職分的人;講究節操的人,就是為這正道而獻身的人;講究忠誠的人,就是忠厚真誠地奉行這正道的人;囊括了這仁德、道義、節操、忠誠而全能做到,德行就完備了;德行完備而不向人誇耀,一切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德行,就叫做聖人。

    不向人誇耀了,所以天下的人就不會和他争能,因而他就能極好地利用人們的力量。

    有了德才而不自以為有德才,所以就被天下人尊重了。

    《詩》雲:“善人君子忠于仁,堅持道義不變更。

    他的道義不變更,四方國家他坐鎮。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