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略篇第二十七

首頁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學生平時所記下的荀子言論,因為這些言論涉及的内容十分廣泛,難以用某一詞語來概括,而這些言論從總體上來看大都比較概括簡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編者把它總題為“大略”。

    本篇論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禮尊賢”的思想及各種禮節儀式,其他如“仁義”、“重法愛民”、“義”與“利”的關系以及教育、修養、學習、交友等内容均有涉及,且頗多警策妙語,可與《論語》媲美。

     大略: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譯文】 大略:統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禮義尊重賢人就能稱王天下,注重法治愛護人民就能稱霸諸侯,貪圖财利多搞欺詐就會危險。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譯文】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

    ”所以稱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區,這是一種禮制。

     天子外屏,諸侯内屏,禮也。

    外屏,不欲見外也;内屏,不欲見内也。

     【譯文】 天子将照壁設在門外,諸侯将照壁設在門内,這是一種禮制。

    把照壁設在門外,是不想讓裡面看見外面;把照壁設在門内,是不想讓外面看見裡面。

     諸侯召其巨,臣不俟駕,颠倒衣裳而走,禮也。

    《詩》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諸侯,諸侯辇輿就馬,禮也。

    《詩》曰:“我出我輿,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 【譯文】 諸侯召見他的臣子時,臣子不等駕好車,沒把衣裳穿整齊就跑,這是一種禮制。

    《詩》雲:“颠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來自君。

    ”天子召見諸侯的時候,諸侯讓人拉着車子去靠近馬,這是一種禮制。

    《詩》雲:“我把我車往外拉,到那牧地把車駕。

    有人來自天子處,叫我快來就出發。

    ”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

     【譯文】 天子穿畫有山形圖案的禮服、戴禮帽,諸侯穿黑色的禮服、戴禮帽,大夫穿裨衣、戴禮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紅色帽子,這是一種禮制。

     天子禦珽,諸侯禦荼,大夫服笏,禮也。

     【譯文】 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諸侯使用上端呈圓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這是一種禮制。

     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譯文】 天子用雕有花紋的弓,諸侯用紅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這是一種禮制。

     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譯文】 諸侯互相會見的時候,卿做介紹人,使自己那些受過禮儀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讓仁厚的人留守。

     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珪,反絕以環。

     【譯文】 派使者到諸侯國去問侯人用珪,去作國事訪問用璧,召見人用瑷,與人斷絕關系用瑗,召回被斷絕關系的人用環。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

    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譯文】 君主要存立仁愛之心;智慧,是仁愛之心役使的東西;禮制,是仁愛之心的完備體現。

    所以稱王天下的人首先講究仁德,然後才講究禮節,自然的安排就是這樣。

     《聘禮》志曰:“币厚則傷德,财侈則殄禮。

    ”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時宜,不敬交,不騹欣,雖指,非禮也。

     【譯文】 《聘禮》記載說:“禮物豐厚就會傷害德,财物奢侈就會吞沒禮。

    ”禮呀禮呀,難道隻是指玉帛這些禮品嗎?《詩》雲:“各種食物味真美,因為它們合口味。

    ”如果不與時節相适合,不恭敬有禮貌,不喜悅快樂,那麼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禮制。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

    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表天下之亂。

    今廢禮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

    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譯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來表明深度,使人不緻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衆的人用标準來表明禍亂,使人不緻于失誤。

    禮制,就是這種标準,古代的聖明帝王用禮制來彰明天下的禍亂。

    現在廢除禮制,這是在丢掉标準啊,所以民衆迷惑而陷于禍亂。

    這就是刑罰繁多的原因。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

    ”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

    不學不成。

    堯學于君疇,舜學于務成昭,禹學于西王國。

     【譯文】 舜說:“隻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

    ”那禮制的制定,是為了賢人以及下面的群衆的,并不是為了使人成為聖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為聖人的一種工具。

    但是不向人學習是不能成為聖人的。

    堯曾向君疇學習,舜曾向務成昭學習,禹曾向西王國學習。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譯文】 五十歲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喪的禮節,七十歲的人隻要喪服在身就行了。

     親迎之禮:父南鄉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