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襄公 襄公八年

首頁
    少四五年内不得安甯。

    ”子國對他發怒說:“你知道什麼!國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執政的卿在那裡,小孩子說這些話,将要被殺的!” 五月初七日,季孫宿和晉悼公、鄭簡公、齊國人、宋國人、衛國人、邾國人在邢丘會見,由晉國提出朝聘的财禮數字,讓諸侯的大夫聽取命令。

    魯國季孫宿、齊國高厚、宋國向戌、衛國甯殖、邾國大夫參加會見。

    鄭簡公在這次會上奉獻戰利品,所以親自聽取命令。

    《春秋》沒有記載大夫的名字,為的是尊重晉侯。

     莒國人攻打我國東部邊境,以劃定鄫國土田的疆界。

     秋季九月,舉行盛大的雩祭,這是由于天旱。

     冬季,楚國的子囊進攻鄭匡,讨伐鄭國入侵蔡國。

     子驷、子國、子耳要順從楚國,子孔、子?、子展要等待晉國救援。

    子驷說:“《周詩》有這樣的話:‘等待黃河澄清,人的壽命能有幾何?占蔔太多,等于為自己結成網羅。

    ’跟很多人商量,主意太多,百姓多數不能跟從,事情更難成功。

    百姓危急了,姑且順從楚國,以緩和百姓的苦難。

    晉國軍隊來到,我們又再順從他。

    恭恭敬敬地供給财貨,以等待别人前來,這是小國所應當做的。

    用犧牲玉帛,在兩國的邊境上等待,以等待強有力的國家來保護百姓。

    敵人不為禍害,百姓不疲勞困乏,不也是可以的嗎?”子展說:“小國用來事奉大國的,是信用。

    小國沒有信用,戰争和禍亂會每天都有,很快就要滅亡了。

    與晉國五次盟會的條約,如今卻打算背棄,雖然楚國救援我國,還有什麼用?楚國的親近對我國不會有了結果,他們是想把我國作他們的邊郡縣邑,不能順從他們。

    不如等待晉國。

    晉國的國君正當賢明的時候,四個軍完備無缺,八個卿和睦無間,必然不會丢棄鄭國。

    楚軍距離我們遙遠,糧食将要吃完了,一定會很快回去,怕什麼?舍之聽說:仗恃不如講信用。

    完繕守備以使楚軍疲憊,依靠信用以等待晉軍,不也是可以的嗎?”子驷說:“《詩》說:‘出主意的人很多,因此不能有所成就。

    發言的人擠滿庭院,誰敢承擔過錯?好象一個人一邊走路一邊還和路人商量,因此一無所得。

    ”請順從楚國,騑來承擔責任。

    ” 于是鄭國就和楚國講和,派王子伯骈向晉國報告,說:“君王命令敝邑:‘整修你們的戰車,使你們的車兵徒兵保持戒備,以讨伐動亂。

    ’蔡國人不順從,敝邑的人不敢貪圖安逸,收盡我國的軍隊,以讨伐蔡國,俘虜了司馬燮,奉獻于邢丘的盟會上。

    現在楚國前來付伐,說:‘你們為什麼對蔡國用兵?’焚燒我國郊外的小堡,侵略我國的城郭。

    敝邑的大衆,夫妻男女,顧不得休息而互相救援。

    國家将要傾覆,沒有地方可以控告。

    百姓死去和逃亡的,不是父兄,就是子弟。

    人人憂愁悲痛,不知道在哪裡可以得到保護。

    百姓知道毫無辦法,隻好接受楚國的盟約。

    我和我的幾個臣子不能禁止,不敢不報告。

    ”知武子派行人子員回答說:“君王受到楚國讨伐的命令,也不派一個使者來告訴我,反而立刻屈服于楚國。

    君王的願望,誰敢反對?寡君準備率領諸侯和你們在城下相見。

    請君王考慮一下。

    ” 晉國範宣子來魯國聘問,同時拜謝魯襄公的朝見,報告将出兵鄭國。

    襄公設享禮招待他,範宣子賦《摽有梅》這首詩。

    季武子說:“誰敢不及時啊!現在用草木來比喻,寡君之于君王,不過是作為草木散發出來的氣味而已。

    高高興興地接受命令,有什麼時間早晚?”季武子賦《角弓》這首詩。

    客人将要退出,季武子賦《彤弓》這首詩。

    範宣子說:“城濮這一戰,我們的先君文公在衡雍奉獻戰功,在襄王那裡接受了紅色的弓,作為子孫的寶藏。

    匄是先君官員的後代,豈敢不接受您的命令?”君子認為範宣子懂得禮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