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為燕國奔忙遊說、勞苦功高,但卻在國内受到讒言的陷害。
蘇秦隻有坦誠表白自己、對那種以禮儀信用來攻擊他的論調針鋒相對才可以在燕國站得住腳。
讓我們看看蘇秦是如何為自己辯護的。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
”
武安君從齊來,而燕王不館也。
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
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
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參,義不離親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齊?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義而不臣焉,辭孤竹之君,餓而死于首陽之山。
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數千裡,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何肯揚燕、秦之威于齊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
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
且夫三王代興,五霸疊盛,皆不自覆也。
君以自覆為可乎?則齊不益于營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窺于邊城之外。
且臣有老母于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
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所謂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對曰:“足下不知也。
臣鄰家有遠為吏者,其妻私人。
其夫且歸,其私之者憂之。
其妻曰:‘公勿憂也,吾已為藥酒以待之矣。
’後二日,夫至。
妻使妾奉卮酒進之。
妾知其藥酒也,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
乃陽僵棄酒。
主父大怒而笞之。
故妾一僵而棄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
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臣之事,适不幸而有類妾之棄酒也。
且臣之事足下,亢義益國,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後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且臣之說齊,曾不欺之也。
使之說齊者,莫如臣之言也,雖堯、舜之智,不敢取也。
”
【譯文】
有人對燕王毀謗蘇秦說:“蘇秦是天下最不講信義的人。
大王以萬乘之尊卻非常謙恭地對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這是向天下人顯示了自己與小人為伍啊。
”蘇秦從齊國歸來,燕王竟然不給他預備住處。
蘇秦對燕王說:“我本是東周的一個平庸之輩,當初見大王時沒有半點兒功勞,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顯赫。
現在我替您出使齊國,取得了收複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國,可是您卻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說我不守信義,在大王面前中傷我。
其實,我不守信義,那倒是您的福氣。
假使我像尾生那樣講信用,像伯夷那樣廉潔,像曾參那要孝順,具有這三種天下公認的高尚操行,來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說:“當然可以。
”蘇秦說:“如果真是這樣,我也就不會來為大王服務了。
”
蘇秦道:“臣要像曾參一樣孝順,就不能離開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麼能讓他到齊國去呢?像伯夷那樣廉潔,不吃白食,認為周武王不義,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國的君位,餓死在首陽山上,廉潔到這種程度,又怎麼肯步行幾千裡,而為弱小燕國的垂危君主服務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于約會在橋下,那女子沒來,直到水淹上身也不離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