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将之所以戰者,兵也;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氣,則不可太頻,太頻則氣易衰;不可太遠,太遠則力易竭。須度敵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進戰。彼衰我盛,敗之必矣。法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②
春秋,齊師伐魯,莊公将戰,曹刿③請從,公與之同乘,戰于長勺④。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齊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刿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敗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
①盛:馬本及各本皆作“勝”,從文義和下文“彼衰我盛”來看,當為“盛”,故改。
②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語出《尉缭子·戰威第四》。
③曹刿(guì):春秋時期魯國武士。齊魯長勺之戰中,他輔佐魯莊公打敗齊軍進攻。
④長勺:古地名。春秋魯地。因商遺民長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⑤轼(shì):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譯文】
将領所以能夠指揮作戰,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夠奮勇戰鬥,依靠的是士氣;士氣所以能夠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動。擂動戰鼓能夠振作部隊士氣,但不可鼓動太頻,太頻則士氣容易衰落;不可鼓動太遠,太遠則體力容易枯竭。因此,作戰中必須度量敵人進至距我六七十步以内,才可以擊鼓激氣,命令士卒奮勇進戰。在敵人士氣衰落,我軍士氣旺盛的情況下作戰,打敗敵人是必定無疑的。誠如兵法所說:
“士氣高昂就投入戰鬥,士氣低落就避敵退走。”
春秋時期,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武士曹刿請求随同作戰,魯莊公便與他共乘一輛兵車,進至長勺對齊軍作戰。魯莊公将要擊鼓進戰,曹刿馬上說:“現在還不行。”齊軍三通鼓敲罷,曹刿這時說:“現在可以了。”于是,魯莊公擊鼓命令部隊進戰,結果大敗齊軍。魯莊公将要馳車追擊潰敗的齊軍,曹刿提醒說:“現在還不行。”待他下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然後登上車前橫木向遠眺望,确有把握地說:“現在可以了。”魯莊公于是驅車追擊齊軍。打了勝仗之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刿回答說:“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氣,再次擊鼓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敵人士氣枯竭而我軍士氣飽滿,所以能夠打敗敵人。齊是大國,其情況是難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追擊它,恐怕他們設有埋伏引誘我們,待我下車察看知道其車轍已經混亂,遠望知道其旗幟已經倒下,所以才下決心馳車追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