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 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争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于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
三十六計章節預覽: ①全師:師,指軍隊。全,保全。保存軍事力量。避敵:避開敵人。 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易·師·象》說:“左次,無咎,未失常也”。這裡的師是指軍隊、用兵。左次,是指軍隊向後撤退。古時兵家尚右,右為前,指前進;左為後,指退卻。全句為:部隊後撤,以退為進,不失為常道。 【譯文】 為了保全部隊的實力,實行撤退也沒有什麼罪責,(因為)它并沒有違背(用兵的常道)。 【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