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譯序 鄧嘉宛

首頁
    創新之書 一九五一年末,在《魔戒》與《精靈寶鑽》已經完稿多時,而大西洋兩岸仍遲遲不肯按托爾金的要求将兩書同時出版:心焦的托爾金於是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信給美國出版商,闡明他創作這整個神話世界的緣起與故事始末:我從早年就對自己所愛之鄉土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感到悲傷。

    希臘、羅馬、塞爾特、德國、斯堪地那維亞、芬蘭都有根植於自己語言的神話,唯獨英文沒有;亞瑟王的故事是英國的,不是英文的,因此無法取代我的失落感……。

    我要為英文寫一則神話,一則遙遠的傳奇,以精靈的眼睛來看天地初開以降的一切事……。

    更重要的是,我要在這則神話中清楚明确地包含基督教的信仰。

    我相信所有的傳奇與神話,如同所有的藝術,絕大部分是源自於“真相”(truth),卻以隐約的方式反映出道德與宗教上的真理(或錯誤)。

    這些故事是全新的……是的,這些故事是全新的。

    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中,這些故事享譽全球,代代相傳,閱讀人口以億計算,一掃當年無人願意出版的窘困。

    這兩巨冊神話中的《魔戒》,因為有哈比人,也因為完整易讀,而得以在一九五四及五五年出版。

    但是耗盡托爾金畢生之力的《精靈寶鑽》,一直拖到作者去世四年後的一九七七年才得問世,全球讀者在看完《魔戒》後的惆怅與疑惑,那種好像不應該隻有這樣的感覺,終於得到纾解;然後,大家萌生了更多的問題,更多的想像,然後有了奇幻文學。

     從這本融合了宇宙論、神話學以及悲劇的《精靈寶鑽》,讀者可以看見托爾金所架構的神話世界,其格局的恢弘精深,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事實上,《精靈寶鑽》在不得出版後,托爾金開始不斷補述及改寫,終其一生沒有完成。

    托爾金的兒子克理斯多福在父親去世後開始整理遺稿,他先按父親遺願編出了這本較完整的《精靈寶鑽》,接著又陸續編出了《未完成的故事》(UnfinishedTales)以及十一本的中土世界的曆史,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看看。

     美好事物的堕落 以精靈的觀點所記述的史書《精靈寶鑽》,筆調深沉,與《魔戒》哈比人的輕松叙事十分不同。

    這本托爾金在一次世界大戰時於戰壕中構思,後來因戰壕熱躺在醫院中寫下片段,於一九二六年正式開筆并在一九三七年之前就已完稿的遠古神話,說的是一則悲傷的堕落故事;美好的事物堕落衰亡,不論是造物者還是旁觀者,内心的遺憾與難過都是難以言喻的。

     首先是集一切優點於一身的精靈。

    不死不滅又大有力量的種族(包括神靈),在仙境樂園中之所以會走向堕落,很大一個誘因在於占有。

    貪戀他人之物固然危險,一心想要獨占屬於自己的事物,也會導緻可怕的後果。

    精靈中最優秀的諾多族王子費諾制造了奇特的精靈寶鑽,索倫的師傅魔苟斯在貪妒之中奪寶殺人,於是費諾發下可怕的誓言,鼓動全族百姓背叛諸神,離開樂園,回到中土向魔苟斯發動一次又一次的戰争,終於導緻整個諾多族落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然後是大有力量的人類。

    人類如果能活五百歲,沒有疾病的侵害,又很慢才衰老,這樣不是很好嗎?故事中那群雖會死亡,但是集智力、能力、财力與勢力於一身的努曼諾爾人,走向堕落的最主要誘因,來自於禁令。

    愈是有力量的人,愈不能忍受禁令。

    在第一紀元的正邪大戰中,那些幫助精靈抵擋邪惡魔苟斯的人類,最後得到諸神賞給他們智慧、能力與長壽;但是與此同時,諸神也設下他們不得涉足不死樂園的禁令。

    於是,這群人類在走到文明最颠峰之際,因為舍不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拒絕邁向死亡,因為怕死而盲目,被騙破壞了禁令;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滅亡降臨。

     死亡不好嗎?托爾金說死亡是一項禮物,是神給人脫離時間之下日益衰頹之世界的禮物。

    不死的精靈必須永遠跟世界綁在一起,不論世界變成什麼樣子,他們都與它共存亡。

    面對令人疲憊與厭倦的事物,既不能改變又不能脫離,永遠不能脫離,天底下還有比這更恐怖的事嗎? 奇特的勝利方式 精靈失敗,人類失敗,愈覺得自己力量強大傲視群倫的人就敗得愈慘。

    於是,托爾金在《魔戒》中寫了一支全新的,這世界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子民:哈比人。

    托爾金筆下這群最具吸引力的哈比人,不但會死,而且力小智微,成天除了忙著吃喝快樂,幾乎沒有别的大事;反正天塌下來有比他們高大兩倍以上的種族頂著。

     不料,這群看來甚是無用的弱小之輩,在面對引誘與邪惡的壓迫下,竟是唯一能夠反敗為勝的種族。

    有趣的是,他們的緻勝之道與我們今日的概念相差甚遠。

    哈比人無兵無馬,無财無勢,出了家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