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因哈特拜托了--這句話,是安妮羅傑第二次向人說出,希爾德便是第二個人。
第一個當然就是已故的齊格飛.吉爾菲艾斯。
“萊因哈特沒能有個爸爸。
”
安妮羅傑此時對希爾德所說的,其實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希爾德明白這一點。
安妮羅傑所謂的“父親”,是指人格形成期的父性要素。
對一個少年來說,可以作為對抗、反駁、克服之對象的父親是将男人與母性的要素帶開,為之帶來精神自立性的一種精神存在。
可是,萊因哈特的情況是,他親生的父親顯然是太過于卑微的存在。
對萊因哈特來說,母性要素的個體存在,當然就是姐姐安妮羅傑。
而将少年期的他與母性要素帶開的,本來應該是父性要素,可是事實上卻是皇帝佛瑞德李希四世,也就是高登巴姆王朝的專制權力,那是以全人類規模,僅強調了父性之否定性面的一種存在。
萊因哈特人格上的特異,即是由此孕育出來。
他本身并沒有察覺到,不過打倒高登巴姆王朝,其實和他的人格形成期中的超越父性,應該是于同一種行為。
而萊因哈特在打倒高登巴姆王朝之後,對他來說,他隻能不斷與強大的敵人作戰,然後把敵人打敗,從中獲得他心理上的生命價值。
所以安妮羅傑對于萊因哈特隻知道戰鬥而不知戀愛的心理态度感到擔憂,更祈禱萊因哈特不要隻是追随着姐姐本身的影子,這也就是她刻意和弟弟保持距離的緣故。
隻是,她無法明白地說明這一點,而且她本身與已故的齊格飛.吉爾菲艾斯之間,也糾纏着太過奇妙的心理聯系,萊因哈特說不定已經為姐姐和自己離别的言詞受到傷害了。
所以安妮羅傑對于希爾德的謝意,其實是兼具雙方面的。
後世有些曆史學者,斷定安妮羅傑對于萊因哈特的感情不足,并且以此對她加以譴責,而這些曆史學家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女性,這是個饒富趣味的現象。
因此,男性的曆史學者們,有時候也會對異性的同業者,發出嚴厲的批評。
“——歸根究底,教人不得不以為她們(女性曆史學者)隻是單純用放棄母性的這個觀點,來判斷格裡華德伯爵夫人的行動。
伯爵夫人大概必須一直挨在年紀已經超過二十歲的弟弟身邊,不知分寸地撒嬌,插嘴國政,繼續妨礙弟弟的精神自立,才能夠教她們感到滿足吧?當然,在她們這些人的看法中,伯爵夫人十五歲時被專制君主強行奪走貞操,在那之後大約十年的時間裡,仍一直受到束縛的事情,根本不能說是什麼犧牲的行為,是吧?”
當然也不能因此斷定男性曆史學者的評價是完全正确的,最後隻能互相作個可能性高低的比較,不過無論孰是孰非,所有人都不能否定安妮羅傑對萊因哈特的影響。
此時的安妮羅傑,如果說聲“不同意弟弟和瑪林道夫伯爵小姐之間的婚姻”,那麼萊因哈特盡管苦惱,還是會以姐姐的意思為優先吧。
可是安妮羅傑并沒有這麼做,反而鼓勵希爾德,為弟弟的将來能夠托付給這麼一個聰明年輕的女性而高興,并且祝福他們。
而她的判斷,也确實有助于把曆史導向一個具有建設性的方向,這一點是衆人所無法否認的事實。
iv
在生與死、光明與幽暗混在一起的某個銀河系角落,有一群培育了過去了八百年來的憎惡與偏執意念的人正秘密地潛伏着。
他們以宗教性的團結心和濕度偏高的陰謀作為武器,企圖以各種方式來幹涉曆史,他們所有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得回地球母星的光榮。
最近看起來,所有的目的已經快要達成,而且新一代的指導者仿佛也已經産生了。
那就是地球教的大主教德.維利。
年紀輕輕的面容上,原本應該因旺盛的野心而綻放出精力的神情,此時卻籠罩着一片近乎陰慘的深刻陰影。
楊威利與奧斯卡.馮.羅嚴塔爾相繼地加入死者行列的時候,他的陰謀看起來确實是已經接近完全的成功了。
讓坐上幽暗寶座之後的他,可以為所欲為地宰割整個宇宙的未來。
但是緊接着,竟然傳來了優布.特留尼西特這匹重大的戰馬已經失去的消息,他于是感覺到教團幹部們投射在他身上的目光,開始彌漫着不信任的煙霧。
對于德.維利在教團内急遽上升的地位,與急速擴大的權限,感到非常不愉快的某個大司教,更是将他的不安刻意藉由高昂的聲音表現出來。
“我們失去的還不隻是特留尼西特。
皇帝就快要結婚了,而且結婚的對象是瑪林道夫小姐,據說也已經懷孕了 ̄ ̄”
每說一個字眼,嘴角邊都迸裂着惡毒的泡沫。
德.維利于是稍微将視線岔開,忍受着這股不愉快的壓力。
聲音的主人,仍然刻意地放大音量,滔滔不絕地說着。
原本他所贊成的是暗殺萊因哈特皇帝的計劃,所以此刻他當然熱心地追究着德.維利變更計劃的責任。
“如果皇帝的孩子出生了,那麼羅嚴克拉姆體制不就将以該子嗣為核心,繼續維持下去了嗎?那羅嚴塔爾元帥的死,不,甚至是楊威利的死,到最後都變成是在為那金發小子除去災厄的根源,不是嗎?”
在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