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到了台灣,但據說也被鄭家軟禁起來了,實際上等于是鄭家占了台灣,以延平王的身份統治台灣。
朝廷幾次派人去談判,去招降。
談判跟我們今天提的政策是一樣的,一國兩制,隻要台灣奉大請正朔,剃發改元易服,就這三個條件。
剃發,改元,用大清年号,你别永曆多少年了,得是康熙多少年。
易服,把你的長袍脫下來,換成我們的馬褂就完了。
别的不管,鄭氏子孫世守台灣,朝廷不派兵,不收稅,司法權不用到北京,就跟我們提的都一樣。
鄭成功收回台灣之後,半年就病死了,他兒子鄭經繼位,鄭經給朝廷上表,願照朝鮮、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這個說白了就是要搞台獨。
因為你台灣是中國領土,跟朝鮮、越南不一樣。
朝鮮、越南在曆史上也是中國領土,但是畢竟它很早就已經分出去了。
朝鮮在漢朝就分出去了,越南在五代十國就分出去了,既成事實,這個台灣不行。
所以你要按照朝鮮、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這個朝廷是不能接受的。
既然談不通就隻能打了。
小島入版圖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台灣在鄭氏子孫統治下,經曆了鄭成功、鄭經、鄭克爽三代。
鄭經在三藩之亂的時候起兵響應,結果被朝廷打敗了,打敗不說,連金門、廈門也都丢了,等于在沿海就沒法立足了。
清廷命施琅進軍台灣。
台灣納入了清朝版圖,施琅是鄭成功的部将。
當年得罪了鄭成功,被鄭氏滿門抄斬。
所以他孤身一人投降了清朝,念念不忘要收回台灣,對清廷忠心耿耿。
後來他收回台灣之後,攻到了台灣島上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去拜祭鄭成功的陵廟,就是拜祭先王。
你當年殺我全家,我不記仇。
鄭氏子孫都吓壞了,當年先王殺他全家,他這一打勝仗,我們鄭氏滅族了肯定是。
因為當時鄭克爽是11歲還是12歲,鄭氏肯定滅族了。
沒想到他第一件事兒就去拜祭先王的陵廟。
而且特别感人的就是康熙皇帝為鄭成功廟親題挽聯:“四鎮多異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争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四鎮多異心,就是說當年明朝四個總兵,擁兵百萬,其中甯南伯左良玉擁兵70萬,結果清軍南下不戰而降。
要不然的話,以江南之富,半壁山河,百萬大軍,比當年宋高宗草創南宋那個時候的條件好多了。
南宋撐了一百五六十年呢,哪能那麼快就讓人給滅了,就因為四鎮多異心。
隻有鄭成功兩島屯師,金門、廈門,敢向東南争半壁。
諸王無寸土,你那五個小朝廷,福王、唐王、桂王、魯王無寸土。
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隻有台灣一隅向清朝抵抗,證明海外有孤忠。
等于清朝皇帝高度評價鄭成功的抗清行為。
按說這是典型抗拒祖國統一的罪人,等着被我們解放吧!結果你看皇帝怎麼看,可見康熙皇帝的大氣。
台灣收回來之後,大多數清廷官員主張放棄,空其地,把上面的人全遷回大陸。
當然漢人遷回來,别的族愛怎麼着怎麼着,自生自滅。
空其地,不要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咱們管不了,蠻荒煙瘴,值不當管。
大多數大臣是這個建議。
還有大臣主張租給荷蘭,一年十萬兩銀子,那鄭成功可就白幹了。
這個時候隻有施琅力排衆議,堅決要求把台灣收回來。
台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如果台灣不保,則東南動搖。
東南又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東南不保,動搖國本。
所以最後聖祖皇帝拍闆,說台灣定則海疆定,海疆定則東南定,東南定則天下大定,所以一定要把台灣給收回來。
我們今天也是這樣。
台灣是我們唯一面臨着太平洋的省份,收回了台灣,就意味着我們沖出了第一島鍊,真正進入大洋,我們的海軍才能變成洋軍,否則隻是海軍,隻能在海裡撲騰,所有的進入大洋的海峽要道,都被人家給封鎖着。
1684年,清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當時台灣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省,而是一個府,歸福建省管轄。
1885年中法戰争之後建省,首任台灣巡撫是劉銘傳,大請巡撫劉銘傳。
1885年就已經很晚了,當時是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所轄。
張學良将軍後來有一首詩評價鄭成功:“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确保台灣入版圖。
”他給收回來之後,清朝再從他手裡收回來。
這個就名正言順,确保台灣入版圖。
流氓闖空門
然後是東北地區的對外關系。
雅克薩反擊戰。
明清之際,清軍主力進關,東北空虛。
俄國趁機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
俄國本來跟我國并不接壤,但是曆代沙皇不斷擴張,好像就喜歡打仗,喜歡擴張,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執著。
關鍵是占了土地之後,他也不好好守,不好好建設,就一味地擴張。
特别是當時西伯利亞地區是無人區,于是他們就派出探險隊來探險。
探險隊是由殺人犯、縱火犯、盜馬賊、強xx犯這些人構成,你們是服刑,還是去探險?那他們當然願意探險了。
一個叫博雅科夫的小流氓,帶着70個流氓進入中國境内探險。
那是在1643年,大請入關的前一年。
結果這個博雅科夫帶着70多流氓進來,還沒有遇到軍隊,就被鄂倫春獵人一陣亂箭,射死一半。
剩下的人困在冰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