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搖清廷樓
由于清王朝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争中幾乎垮台,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倉皇逃離北京。
清廷的腐朽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逃出京城的慈禧一行,睡土炕,吃粗糧。
有時候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要向老百姓乞求玉米充饑,咀嚼稭稈解渴。
這群人一旦逃離出去,到了太原,就忘記了傷痛,享用祖宗當年的行宮,令各省解送錢糧供其揮霍。
到西安之後,更加鋪張。
第二年返回北京,大修道路、宮殿、驿站,搜刮私材,各省孝敬慈禧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
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慈禧太後在逃亡西安期間,不得不做些反省的樣子,光緒發布“罪已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員們就改革之事限期奏報。
對于清政府的若幹新政措施,沒有人抱有希望。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辦政府處,作為規劃新政的機構,逐步推出各項新政。
内容涵蓋政治、軍事、文教、經濟和社會等幾個領域。
在政治上,清政府撤銷總理衙門,改設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非fan。
新設商部(後于工部合并,改為農工商部)、練兵處(後于兵部合并,改為陸軍部),1905年增設巡警部(後改為民政部)、學部。
裁撤冗衙,裁汰胥吏差役。
1895年中國的戰敗,使清朝清醒的認識到非常需要訓練有素和具有西方裝備的軍隊。
繼李鴻章之後統率北洋軍隊的袁世凱在華北着手組織一支“新建路軍”,張之洞也在長江地區組織了他的“自強軍”,兩支軍隊都是西洋式的。
清政府在軍事上的改革是停止武舉,命各省籌建武備學堂,其畢業生可任命為新軍軍官,裁汰綠營,編練新軍。
學制上的改革,即停止科學。
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學考試,并在當年12月設立學部,設學堂。
早在1902年,清政府将各省、府、州、縣的書院改設大、中、小學堂,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重訂學堂章程,以日本教育為模式,獎勵遊學。
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畢業後分别賞給進士舉人出身,自費留學生也一樣。
當科學這一持續了約有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舉制完全被廢除時,确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此後,新式學堂的畢業生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職位,代替了傳統的有功名的人,而且在國外高等學校水平以上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有資格取得進士或舉人的功名。
清政府頒布了第一個系統完備并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教育從橫向分,包括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從縱向看,把整個學制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
西學課程有文學、算數、曆史、地理、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外語、法制、中學有《四書》、《五經》,學制改革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清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制定和完善經濟方面的法律。
商部成立後,陸續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冊試辦章程》、《商會簡明章程》、《獎勵公司章程》、《礦物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法律法規,獎勵事業。
廢陋習。
禁纏足;禁鴉片;廢酷刑;允許滿漢通婚。
新政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産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
西方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近代化教育得到很大發展。
是一場缺乏民主資産階級領導和積極參加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
但增加了人民的負擔,是中國勞苦大衆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為了實行新政,清政府必須想方設法籌集經費,不得不向下攤派,這是清末新政經費的最主要來源。
立憲粉絲團
為了應付國内嚴重的危機,清朝政府決定立憲,當時世界大國裡實行專制的隻有中國和俄羅斯。
1905年的日俄戰争,日本大敗俄羅斯,給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當權者打了一針強心劑。
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書朝廷,立憲國一定能戰勝專制國,所以必須立憲。
朝廷就派五位大臣去歐美、日本考察,考察期長達一年,細緻深入,連動物園都考察了。
北京動物園明顯是西洋式的建築,就是當年考察後的産物。
那會兒真的是實打實的考察,五大臣回來以後跟朝廷說搞立憲三大好處:“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内亂可弭”。
但是鎮國公載澤非常知道慈禧太後的心思,他會擾太後癢癢肉。
太後最看重的就是手裡的權利,如果君主立憲了以後太後沒有權了怎麼辦?所以載澤說中國人傻,搞立憲不能馬上搞,需要時間訓練他們,多少年呢?20多年,預備立憲20年,老太後一琢磨我今年70了,再活20年的可能性不大,乾隆爺也沒有活過90,所以老太後欣然允諾可以搞立憲,但需要20年預備期。
後來減到了15年,12年,9年,實際上這個時候孫中山都起義了,你馬上立憲來得及來不及還兩說呢,你還敢來一個預備立憲,還得過這麼多年才能立憲,所以這個事緩不濟急了。
1908年,清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憲法一共23條,頭14條君上大權,後9條臣民的義務。
大綱有憲政編查館參照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制定,删除了日本憲法中限制君權的有關條款,充分體現了“大權統于朝廷”的立法旨意。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