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說不盡國共情仇(國共十年) 7.十年後有一條好漢

首頁
    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界限,他認為現階段民主革命隻有堅決反對資産階級,無産階級才能取得革命勝利。

    毛澤東堅決抵制,采取“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各個敵人”的方針,粉碎了三次圍剿。

    遊擊戰化整為零,不跟敵人進行主力決戰,積小勝為大勝,運動戰是化零為整。

    越南戰争時,北越最精銳的人民軍第三師一萬二千人,千裡南下,美國發現不了。

    采取的做法是全師化整為零,徒步去南方,大炮一拆,你扛一會,他扛一會,消失在茫茫原始森林中。

    到大戰役地點集合,把大炮裝好,填上炮彈,咚咚咚開始射擊,一個主力師,一萬多人,從地底下鑽出來,這就叫運動戰。

     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各個敵人,國民黨軍把手伸開圍剿,紅軍把拳頭攥緊,不用把十指都砸斷,砸斷一個指頭,攥不住,順着縫就溜了,圍剿就失敗了。

     八、1931年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公開跟國民政府分庭抗禮了。

     九、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1931年,毛澤東制定出一條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這就調動了在根據地占人口絕對多數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漫漫長征途 1933年,蔣介石發動了第四次圍剿。

    這時,王明、博古掌握了中央領導權,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毛澤東被剝奪了中央蘇區軍隊的領導權。

    王明當中共總書記的時候27歲,是共産國際領導人巴威爾·米夫的學生。

    米夫原來擔任過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校長,培訓各國的共産黨。

    王明能用俄語把馬列主義背得滾瓜爛熟,米夫認為他理論修養很高,中國共産黨就需要這種理論水平高的人,因此王明擔任了中共中央總書記。

    王明知道國内艱苦,就把他24歲的同學博古派回來負責領導共産主義運動。

     毛澤東擅長打仗,蔣介石發動第四次圍剿,毛澤東已經被奪取軍權,但是周恩來、朱德執行了毛澤東正确的軍事路線,打退了第四次圍剿。

    1933年,左傾錯誤在根據地全面貫徹。

    領導人強令紅軍去攻打中心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武裝保衛蘇聯”等匪夷所思的口号比比皆是。

    越是在敵人力量強大的地方,越要顯示黨的存在,越是在王府井,你越撒傳單,我是共産黨,來逮我吧,反正特務正愁拿不着津貼呢。

    同年,蔣介石發動了第五次圍剿。

    德國人李德上過蘇聯的軍校畢業之後指揮過一個騎兵旅,騎兵旅也就千把來人,這号人奉共産國際之命來到中國當軍事顧問,成為十萬工農紅軍的總指揮。

    他不懂漢語,連中文地圖都看不懂,同敵人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對抗了一年。

    第五次圍剿失敗後,紅軍開始了偉大的兩萬五千裡長征。

     1934年,項英、陳毅率部掩護主力,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就是長征。

     戰略轉移速度得快,前面得有先鋒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後面得有掩護。

    結果,博古、李德犯了逃跑主義的錯誤,八萬六千紅軍湘江一戰損失過半,隻剩三萬,要再往前走就要全軍覆沒。

    毛澤東及時站出來,往敵人最弱的地方打。

    貴州軍閥王家烈的部隊是中國戰鬥力最差的部隊,因為他們都是雙槍兵,一打仗煙瘾就犯,躺在雨傘底下抽大煙,一個師幾千人都躺在雨傘裡抽大煙,那個時候你繳槍不殺,連煙槍帶步槍都繳獲了。

    長征本想北上同北邊的紅軍會師,現在就得被迫繞圈子了。

     長征過程中,1935年1月,中國共産黨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糾正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确主張,确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領導。

    這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國共産黨終于搬開了共産國際的指導,解決自己的問題。

    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然後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翻越夾金山,穿越大草地,進入陝北,離國民黨越來越遠了。

     毛澤東偶爾得到了幾張過期的報紙。

    一看,眼睛一亮,上面登着國民黨軍在陝北與劉志丹、謝子長所部紅軍激戰,陝北有咱的人?去那兒!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同陝北紅軍會師,次年10月,紅軍第三大主力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及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甯地區勝利會師。

     長征開始時,全國三十萬紅軍,勝利後還剩三萬,中央紅軍出發時八萬六,到陝北還剩八千,損失了90%,但是具有偉大的意義。

    經過長征,革命轉危為安。

    雖然損失慘重,但保存下來了中國共産黨的精華,三萬人在艱難困苦中,不掉隊、不投降、不叛變,意志堅定,兵貴精而不貴多,他們構成了日後人民軍隊的主力。

    長征所經之處,撒播了革命火種,産生了巨大影響。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