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槍換大炮
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雅爾塔系美蘇兩大霸權國家平分天下,中國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之下,“有幸”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
美國積極扶持中國,國民政府與蘇、美、英、法并列,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美國企圖把中國變成亞洲的老大代替日本的位置。
它希望日本的工業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退回到20世紀20年代,不能高于遭到侵略的其他人民國家的生活水平。
美國擔心若是共産黨當權中國則會被拉入蘇聯陣營,所以美國積極支持國民黨。
在雅爾塔體系背後是美、蘇和蔣介石政府間的一系列利益平衡。
美蘇試圖為戰後中國的政治發展作出它們都可以接受的國際安排。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美國領導人堅信,在東亞扶持起一個強大的中國,戰時有利于打敗日本,戰後可以成為遏制蘇聯的屏障。
美國都不希望中國發生大規模内戰,内戰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因此,美國政府從1944年夏季開始直接積極地插手國共矛盾,試圖找到能維持蔣介石的地位,又能防止内戰的辦法。
在抗日戰争如火如荼進行當中,美國政府派出兩個半官方組織到延安“迪克西使團”“赫爾利使團”。
前者官方的主要使命是,“為了打敗日本,統一中國的一切軍事力量。
”後者考察後向美國政府提交報告無論從當前美國對日作戰方面政策,還是從戰後美國保持在遠東長遠利益出發,都應放棄隻單純支持蔣介石的錯誤政策,避免把美國的利益與蔣介石集體的命運綁在一起,可惜并未引起美國當局的注意。
後來,美國扶蔣反共,是害怕一旦共産黨掌握政權,倒向蘇聯,中國成為蘇聯勢力範圍。
這種顧慮其實是出于對毛澤東和共産黨的不了解。
抗戰勝利後,美國邀請中國、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印度執行占領日本的任務,當時給我們劃定的占領區是四國島,中國派出了一支部隊,準備去占領日本,挂出牌子“中華民國占領軍司令部”。
雖然由中、美、英、蘇四國成立了管制委員會,對日管制,實際上占領日本的是美國。
英國所派軍隊不過是3000多人,中國派出了少量軍隊,兩者都收到美國控制。
美國給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提供了59億美元的援助。
1949年毛澤東會見斯大林,弄回了三億美元。
馬歇爾計劃,給歐洲100多億,90%無償贈與。
二戰結束,美國軍用飛機的産量将近30萬架,坦克6萬多輛,火炮110多萬門。
航龍母艦101艘。
打完仗這些東西統統沒用,美國把這些東西送人,光給國民政府的坦克就1000多輛,一輛坦克就相當于共軍一個營的火力。
國民黨軍一下子鳥槍換大炮,個個膘肥體壯。
赴渝談統一
八年抗戰,除了勝利的狂歡,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更多的是衰敗的經濟,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離的人民。
抗戰中直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死亡1800多萬人。
抗戰結束,最應該幹的事是休養生息,進行建設。
日本帝國主義被逐出中國後,國共之争再次成為國内外關注的焦點,人們擔心内戰在中國重演。
國共避免内戰,和平統一的呼聲很高。
投降後的國民黨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恢複其在全中國的統治,包括控制中和華北被中共軍隊占領或包圍的廣大地區,以及從蘇軍手中接收東北。
由于國民黨軍隊在戰争中被極大地削弱,龜縮于遙遠的西南邊陲,蔣介石根本無法實現短時間内聚集向中共軍隊發動戰略的軍事力量。
另外,蔣介石需要美國的支持,美國雖然支持他“軍令政令統一”,但并不贊成他使用武力統一,蘇聯更是如此,絕不會接受國民黨用武力消滅中工。
因此,蔣介石一方面備戰,一方面為安撫民心,發動和評攻勢,接連三次發出電文,邀請中共領袖毛澤東赴重慶參與談判,WwW.xtXz.coM讨論雙方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
中共中央認為抗日戰争階段已經結束,新的階段是和平建設,應當力争一個和平建設時期,避免内戰或使全面内戰盡可能地推遲爆發,毛澤東等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的陪同中,從延安乘專機赴重慶。
1945年8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