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産黨不希望再開戰事,但國共兩黨絕無組織聯合政府,和平共存的可能。
将中國共産黨的軍隊國家化,将中國共産黨的部隊編入國民黨軍隊的建制,要共産黨繳械,是在讓共産黨自尋死路。
毛澤東說:“和談是另一次戰争的政治準備。
”戰争初期,共産黨在軍事上并沒有占據上風,便往狗嘴裡扔扔骨頭,投其所好。
談判是另一場戰争,日本剛剛投降,朱德總司令馬上下七道命令速遣共軍往東北華北占領淪陷地區。
盡最大的可能争取和平,也要盡最大的可能維護人民的利益。
至于談判,馬歇爾調停初期,共産黨在軍事還未占上風,但“談判桌上的周恩來,與東北戰場上的共軍統帥林彪遙相呼應,中共軍事失利。
談判姿态随即軟化。
一旦得利,姿态馬上轉為強硬,一松一緊,政治談判與軍事沖突交相運用。
在馬歇爾的調停期間,中共的會議戰術,運用得出神入化。
馬歇爾面對周恩來這樣一個足智多謀的談判高手.在會議桌上,當然隻有被牽着鼻子走的份."
馬歇爾赴華調停,手中有一張王牌:美援。
馬歇爾動辄以切斷美援威脅國民黨就範,停止軍事沖突與共産黨組織聯合政府.當國民黨再次不聽話的時候,馬歇爾果然下令禁運美國軍火到中國,蔣介石吃盡了苦頭。
但中國共産黨的部隊卻不依賴美援,所以馬歇爾對我方并無拘束來力。
馬歇爾把自己置于了兩難境地。
失敗調停者
可憐的馬歇爾,完全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懷揣理想來到中國。
他希望把中國改造成一個像美國一樣的國家。
執政政府包容其他黨派,包容共産黨,包括其他的民主同盟,成立一個聯合政府,由一黨獨裁,走向多黨執政,雙方交出軍權,軍隊隸屬于國家。
這樣民主國家的體制在中國基本就可以具備了.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也就實現了。
可惜他對中國的認識過于膚淺。
毛澤東對于這段曆史有過這樣的描述:“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和中閏共産黨的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發布了停戰令。
并組成了有美國代表參加的‘蘭人小組’,和‘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在所渭的‘調處’期内,馬歇爾使用各種狡計,首先在東北,後來又在華北、華東、華中,協助國民黨軍隊進犯解放區,并積極訓練和裝備國民黨軍隊,供給蔣介石以軍火和大量戰略物資,至1946年6月,蔣介石已将國民黨正規軍總兵力《大約二百萬人》的把百分之八十調集到進攻解放區的的線,其中有五十四萬多人是美國武裝部隊直按川軍艘、飛機幫助運送的,待介石在布置就緒後,于7月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革命故争。
接着,馬歇爾就在8月10日和美國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聯合聲明,宣布‘調處’失欣敗,以便讓有介石放手打内戰。
馬歇爾的調停并不招毛澤東的喜歡。
美國不過是在幫助蔣介石争取時間調度而已。
但共産黨同樣需要這個時間,也不希望戰火再起,生靈塗炭,希望借此機會能夠促成國内和平.調停的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
而蔣介石覺得有了特使,自己時時受制于人,總有人處處與自己作對,讓自己坐失良機。
這位美國将軍兩邊都讨不到好,隻得敗興而歸。
馬歇爾将軍幾乎是在一片罵聲中離開中國。
權據調停精神
1946年l月10日在重慶召開的政協會議。
國民黨、共産黨、民主同盟、青年黨、無黨派人士共38人參加。
會議圍繞改組政府、施政綱領、軍隊改編、國民大會、憲法草案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争論。
會議通過了《關于軍事問題協議》、《關于國民大會問題的協議》、《關于憲法草案問題協議》、《和平建國綱領》、《關于政治組織問題協議》。
這些協議的簽訂是中國共産黨和民主黨派、愛國人士與國民黨鬥争取得的一次勝利。
但是國民黨很快撕毀了這些協定,發動了全面内戰。
中國從饒舜禹的時代開始,幾千年了已經習慣服從一個人。
在這塊土地上,不可能産生華盛頓、拿破侖,隻能産生劉邦、朱元璋之類人物。
蔣介石堅信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有你沒我。
所以寫真會議無果而終,馬歇爾失落地離開中國。
中國失去了一次走向和平民主的機會。